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admin12025-07-22 10:50:02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多版本优质设计精华)

一、教学设计理念

1. 以“不平凡”为线索: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不平凡”作为情感主线,串联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四大板块,形成“点—线—面”的立体阅读框架。

2. 核心素养融合

  •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圈点勾画法,引导学生品味“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等关键词的意蕴。
  • 思维发展与提升:设计对比阅读(如白杨与楠木、北方农民与贵族化文人),深化对托物言志与象征手法的理解。
  •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抗战背景,将白杨精神与民族品格关联,激发文化自信。
  •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语言品析:通过多形式朗读(泛读、美读、研读),感受散文语言的抒情性与象征性。

    2. 形象分析:从形、神、意三个维度解析白杨树的“不平凡”,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逻辑。

    3. 价值引领:理解白杨树象征的抗日军民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
  • 难点: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反问、排比等修辞强化情感。
  •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精读课)

    1. 情境导入:唤醒情感共鸣

  • 活动设计:播放《小白杨》歌曲片段,提问:“歌曲中赞美的仅是树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象征手法。
  • 背景补充:通过多媒体展示1941年抗战背景资料,链接白杨树与北方军民的精神共性。
  • 2. 文本探究:层层剥笋析深意

  • 任务一:形神兼备析白杨
  • 问题链
  • 1. 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如何体现“力争上游”?(圈画“笔直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等词,分析拟人化描写)。

    2. 为何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是“伟丈夫”?(对比“欲扬先抑”手法的表达效果)。

  • 活动:小组合作绘制白杨树“形—神—意”思维导图,并分享展示。
  • 任务二:象征意义探秘
  • 关键句聚焦:分析四个反问句的排比递进(由树及农民、哨兵、精神),体会象征的层次性。
  • 对比阅读:引入《爱莲说》《陋室铭》托物言志的写法,讨论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异同。
  • 3. 拓展延伸:文化传承与创作实践

  • 活动一:时代精神新解
  • 讨论:当代社会中,哪些人或群体具有“白杨精神”?(如抗疫工作者、航天团队)。
  • 活动二:微写作训练
  • 任务:以“梅花”“落叶”等意象为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写200字礼赞短文,突出其精神内核。
  • 4. 作业设计:分层落实素养

  • 基础层:整理文中抒情线索,完成课后习题。
  • 提升层:对比阅读茅盾《风景谈》,分析两文象征手法的异同。
  • 创新层:拍摄校园或社区中的“白杨精神”瞬间,配文解说并分享。
  • 四、教学亮点与创新

    1. “主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通过“礼赞谁—如何礼赞—为何礼赞”三大主问题,串联文本解读与情感升华。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2. 跨媒介资源整合:融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情境代入感。

    3. 读写结合:从“学象征”到“用象征”,实现语言输入到输出的闭环。

    五、板书设计(可视化思维支架)

    白杨礼赞

    形:笔直、向上 → 力争上游(拟人)

    神:朴质、坚强 → 北方农民、哨兵(象征)

    意:民族精神 → 抗战军民(托物言志)

    (以树形图呈现,左侧为白杨特征,右侧为象征对象)

    六、教学反思与优化

  • 成功点: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微写作,能自主迁移象征手法。
  • 改进点:需加强学困生对“欲扬先抑”等术语的理解,可设计分层任务卡。
  • 此设计整合了全国优质课例的精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素养导向,曾在全国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如需完整课件及逐字稿,可参考网页中的详细案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