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初读课文设计

admin72025-07-24 11:30:02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通过初读,学生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情节脉络,明确“三次看菊花”的叙事线索。

2. 情感初探: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如怀念、愧疚)和母亲形象的伟大无私。

3. 基础积累:掌握生字词(如“瘫痪”“憔悴”“诀别”),理解关键词语的语境含义。

二、教学重点

  • 内容梳理:围绕“三次看菊花”的线索,理清文章事件与情感变化。
  • 情感基调:通过关键词句感知母子间的复杂情感。
  •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 活动设计
  • 展示史铁生照片或《我与地坛》片段,简述其经历:21岁瘫痪、母亲离世等背景,引发学生对“生命困境”与“母爱”的思考。
  • 提问:“如果生活突然陷入绝境,你会如何面对?家人会怎样支持你?”(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为理解文本铺垫情感基础)。
  • 2. 预习检测(8分钟)

  • 字词学习
  • 重点字词: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诀别(jué bié)、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 检测方式:学生分组互查注音与词义,教师通过PPT展示易错字词(如“侍弄”“整宿”),结合语境造句巩固。
  • 3. 初读感知(20分钟)

  • 活动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
  • 任务要求
  • 默读全文,圈画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 核心问题
  • (1)文章围绕什么事件展开?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初读课文设计

    (2)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她怎样的形象?

  • 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归纳“三次看菊花”的线索,并补充表格梳理情节:
  • | 事件 | “我”的态度 | 母亲的表现 |

    |||-|

    | 第一次提议看菊花 | 暴躁拒绝 | 躲出去、偷偷听动静 |

    | 第二次央求看菊花 | 厌烦同意 | 挡落叶、央求般神色 |

    | 第三次与妹妹看菊花 | 平静接受,怀念母亲 | 临终嘱托“好好儿活” |

  • 活动二:线索讨论,情感初探(10分钟)
  • 小组合作:围绕“秋天的怀念”标题,讨论以下问题:
  • (1)为什么“怀念”发生在秋天?(联系母亲去世的时节与菊花的象征意义)

    (2)能否将标题改为“母亲的怀念”或“菊花的怀念”?为什么?

  • 教师点拨:结合学生回答,渗透“秋天”的双重含义——既是季节,也是生命转折的隐喻;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期望(坚强、高洁)。
  • 4. 情感朗读,深化体验(10分钟)

  • 任务设计
  • 学生分角色朗读母子对话片段(如“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注意语气、重音。
  • 指导要点
  • 母亲语言:轻柔、恳求,读出隐忍与关爱。
  • “我”的语言:从暴怒到平静,体现情感变化。
  • 追问:从“扑”“抓”“忍”等动作中,你能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吗?(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
  • 5. 课堂小结与作业(2分钟)

  • 小结:总结文章通过“三次看菊花”展现的母子情感,强调母亲的隐忍与伟大。
  • 作业设计
  • 基础:抄写生字词,完成情节梳理表格。
  • 拓展:结合《我与地坛》选段(如“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写一段100字读后感。
  • 四、设计亮点

    1. 线索贯穿:以“三次看菊花”为叙事主线,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内容结构,同时为后续精读“细节描写”埋下伏笔。

    2. 情感对比:通过表格对比母子态度变化,直观呈现“我”从绝望到醒悟、母亲从隐忍到牺牲的情感张力。

    3. 跨文本联动:引入史铁生其他作品片段(如《我与地坛》),丰富学生对作者生死观与母爱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线索:三次看菊花

    情感:怀念、愧疚、醒悟

    母亲形象:隐忍、无私、坚强

    关键词:好好儿活、悄悄地、挡、扑

    通过板书强化核心内容与情感关键词,辅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