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综合多个优质教学资源整理的《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框架(适用于八年级语文),曾获一等奖创新设计,注重文本分析、情感渗透与核心素养培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白描、对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梳理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暗线(爱国情感)的双线结构,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情境任务(如“制作影集”)深入文本,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深层原因,提升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藤野先生超越国界的学者风范与人格魅力,体会鲁迅的民族自尊与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藤野先生的典型事件(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解读暗线中的爱国情感,理解“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识藤野:品人物之“伟大”
1. 导入:尊师名言激趣
展示韩愈《师说》、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等名言,引出鲁迅的三位老师(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
提问:为何藤野先生让鲁迅感念终身?
2. 整体感知:事件梳理
任务:速读课文,用表格归纳“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事件(如添改讲义、匿名信事件等),并分类为“直接描写”与“背景事件”。
活动:小组合作制作“影集”,用图文结合形式呈现事件细节(如“添改讲义”中红笔批注的特写)。
3. 细节品析:人物形象刻画
重点片段:
添改讲义:分析“从头到末”“一一订正”等词,体会藤野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的特点。
纠正解剖图:对比学生与藤野的态度(“任性”vs“和蔼”),感受其尊重科学、耐心教导的品格。
方法点拨:白描手法(如“黑瘦”“八字须”)与典型事件对塑造“平凡中的伟大”的作用。
【第二课时】深探暗线:悟情感之“沉痛”
1. 背景链接:鲁迅的留学经历
补充资料:1902年鲁迅赴日学医的背景,以及“幻灯片事件”对其弃医从文的影响。
讨论: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如何体现弱国子民的屈辱?
2. 双线结构分析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初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爱国情感的变化(东京失望→仙台学医→弃医从文)。
活动:绘制双线结构图,标注关键事件的情感转折点。
3. 主题升华:跨越时空的“伟大”
思辨问题:藤野先生的“伟大”体现在何处?鲁迅为何称其为“最使我感激”的老师?
对比阅读: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鲁迅对不同老师的评价差异。
【第三课时】创意表达:抒怀师恩
1. 情境写作:
假设鲁迅与藤野重逢,撰写一封跨越时空的信件,表达未言之语(结合“小桔灯”“无花果”等意象)。
2. 拓展阅读:推荐《朝花夕拾》中《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对比不同人物形象。
四、教学创新点
1. 情境化任务:通过“影集制作”“信件撰写”等活动,将文本转化为可视化、情感化的学习体验。
2. 跨媒介资源:利用连环画课件、纪录片片段(如鲁迅留学影像)增强课堂感染力。
3. 思辨性议题:如“伟大是否需惊天动地?”,引导学生理解平凡中的高尚人格。
五、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相识 → 相处(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 离别 → 怀念
暗线:救国理想 → 学医受挫 → 弃医从文 → 以笔为刀
人物关键词: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平凡中的伟大
主题:师恩如光,照亮民族觉醒之路
此设计曾获公开课一等奖,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共鸣,可结合学情调整活动深度。具体课件与导学案可参考的漫画情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