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全诗,赤壁赋表达寓意

admin52025-03-29 15:53:18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骈文名篇,创作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全文以壮丽的辞藻描绘滕王阁的景色与宴会盛况,同时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与积极进取的志向。其文末附有同名诗《滕王阁诗》,但因主题与序文差异较大,部分版本未收录,原文如下:

《滕王阁序》节选(含诗):

序文核心段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自然景色的壮美,展现时空的辽阔与人生的渺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表达漂泊他乡的孤独与人生际遇的无奈;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强调逆境中坚守理想、自强不息的信念。

附诗《滕王阁诗》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滕王阁的兴衰,暗讽权贵奢靡,感叹历史变迁的沧桑。

核心思想:

《滕王阁序》全诗,赤壁赋表达寓意

1.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通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描写,赞颂南昌的地理与人文。

2. 个人命运与时代矛盾:以冯唐、李广等典故自喻怀才不遇,但强调“达人知命”的豁达。

3. 积极进取的精神:“穷且益坚”等句成为千古名句,展现逆境中不灭的志向。

二、《赤壁赋》的寓意与思想

苏轼的《赤壁赋》创作于贬谪黄州期间(1082年),通过月夜泛舟、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人生哲理与宇宙观,核心寓意如下:

1. 自然与人生的辩证思考

  • 变与不变的辩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以江水与明月为喻,说明从“变”的角度看万物短暂,从“不变”的角度看则永恒。
  • 超脱物欲的智慧:“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主张从自然中获取精神自由,而非执着于世俗得失。
  • 2. 逆境中的精神升华

  • 从悲叹到豁达:客的箫声悲咽象征对人生短暂的哀叹,而苏轼以“物我无尽”的哲思化解悲情。
  • 乐观的人生态度:虽处贬谪,仍以“清风明月”为寄托,体现“随遇而安”的旷达。
  • 3. 历史与现实的映照

  • 吊古伤今:借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的对比,揭示功名虚无。
  • 自我超越:通过主客对话,象征苏轼内心从矛盾到解脱的转变,最终以“不知东方之既白”收尾,暗喻精神的澄明。
  • 三、两篇名作的对比与启示

    | 对比维度 | 《滕王阁序》 | 《赤壁赋》 |

    |--|-||

    | 情感基调 | 豪迈中带悲凉,最终归于积极 | 悲咽转向超脱,归于哲理旷达 |

    | 核心矛盾 | 个人才华与时代机遇的冲突 |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冲突 |

    | 解决方式 | 强调“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坚韧 | 主张“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

    《滕王阁序》全诗,赤壁赋表达寓意

    | 文学手法 | 骈文铺陈,大量用典 | 散赋结合,主客问答 |

    共同启示:

  • 逆境中的精神力量:王勃的“青云之志”与苏轼的“清风明月”均展现了对困境的超越。
  • 对永恒的追问:两篇作品均通过自然意象(如秋水、明月)探讨人生意义,启发读者以豁达心态面对无常。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