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世界史论文写作与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结合学术规范、研究趋势及资源推荐,分为选题方向、结构规范、研究方法、资源平台与投稿建议五个部分:

一、选题方向与问题意识
1. 立足中国视角,回应现实关怀
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史应体现“中国眼光”,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如现代化进程、环境治理、边疆治理等),从外国历史中汲取经验。例如,陆伟芳教授通过伦敦雾霾治理研究回应中国环境问题,此类选题既能服务本土需求,又能与国际学术对话。
2. 跨学科与理论融合
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如波兰尼的货币理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经济,或运用过渡礼仪模式解读史诗。避免单纯罗列史实,注重理论框架的构建。
3. 热点与前沿议题
当前研究热点包括:

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如大国崛起与制度变迁)
文明交流与冲突(如丝绸之路、殖民遗产)
全球史视角下的环境、医疗与社会变迁
解密档案与冷战史再解读
二、论文结构与写作规范
1. 基本框架
摘要:明确核心问题、方法与结论,避免空泛描述。
:清晰界定研究问题,综述学术史并指出创新点(需批判性评价而非罗列文献)。
正文:分层次论证,标题间需逻辑递进,避免“背景-过程-意义”三段式。
:提炼观点,呼应问题意识,可延伸讨论现实意义。
2. 常见问题规避
选题过大或过小:如“古希腊民主制度”需细化至具体机制(如公民大会运作)。
缺乏原创性:避免重复已有结论,注重档案或新史料挖掘(如法国外交档案的批判性使用)。
逻辑松散:采用“总-分-总”结构,每段围绕单一论点展开。
三、研究方法与资源推荐
1. 档案与史料获取
数据库:JSTOR、ProQuest、Gale世界史数据库(含档案与学术期刊);Genesis Library获取电子书。
档案馆:各国官方档案网站(如英国国家档案馆)、国际组织数字档案。
2. 跨学科工具
定量分析:经济史研究可结合GIS或统计数据可视化。
文本分析:运用NLP工具解析历史文献中的关键词演变(如美国革命中的“代表制”概念)。
3. 写作技巧
“去自然化”方法:将常识问题历史化,如追问“黑夜如何被资本重塑”。
批判性思维:质疑权威观点,如重新评估斯大林在二战中的决策。
四、学术资源与参考范例
1. 核心期刊与丛书
《世界历史》(国内权威,栏目涵盖国别史、专题史)
《西方儿童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理论经典)
《世界史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10篇范文+方法导读)
2. 会议与论坛
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关注“现代化与国家治理”“文明互鉴”等议题,投稿需原创且符合《世界历史》规范。
五、投稿与学术
1. 投稿指南
《世界历史》要求:注释体例严谨,参考文献按出版年排序,避免隐性抄袭。
国际期刊:如Gale世界史数据库收录的SSCI期刊,需注重英文摘要的逻辑性与学术术语准确性。
2. 学术道德
引用需标注原始出处,避免翻译文献的“二次引用”。
慎用AI工具生成内容,确保论证的原创性与数据真实性。
六、研究趋势与“中国学派”
当前世界史研究强调从“碎片化”转向“综合化”,注重长时段、跨区域比较。中国学者可通过以下路径构建特色:
中西对话:如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制度选择。
全球史视野:分析中国在丝路贸易中的角色,突破欧洲中心论。
推荐工具书:
《世界史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张勇安、杨长云编)
《史林》编辑指南:注重问题意识与档案深度
通过以上框架,研究者可系统提升论文质量,兼顾学术创新与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