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俗称什么、中秋节又称为什么节日

admin82025-03-29 15:53:18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拥有丰富的别称和俗称,这些名称多与节日的起源、习俗、时间或文化内涵相关。以下是其主要别称及来源:

一、按时间命名

1. 仲秋节/秋节

“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十五恰处“三秋之半”,故称“仲秋节”或“秋节”。

2. 八月节/八月半

因日期为农历八月十五而得名,民间简称为“八月节”。

二、以祭月活动命名

3. 祭月节/拜月节/月节/月亮节

源自上古祭月习俗,古人通过祭月祈求丰收与平安,后逐渐演变为“拜月节”“月节”等。

4. 月夕

因中秋月色皎洁,古人将八月十五与二月十五“花朝”对应,称为“月夕”。

三、以团圆寓意命名

5. 团圆节/女儿节

中秋节强调家庭团聚,出嫁女子需返夫家团圆,故称“团圆节”;部分地区因女性主导祭月活动,又称“女儿节”。

6. 果子节

此时瓜果成熟,民间以瓜果祭月并设宴,得名“果子节”。

四、其他特色名称

7. 追月节/玩月节

部分地区(如香港)延续赏月习俗至八月十六,称“追月节”;唐代文人雅士赏月作诗,衍生“玩月节”之名。

中秋节俗称什么、中秋节又称为什么节日

8. 端正月

唐代因中秋月圆如盘,称“端正月”。

9. 兔爷节

老北京地区因供奉象征吉祥的兔爷而得名。

10. 南瓜节/后生节

少数民族如侗族、仫佬族结合本地习俗,分别称“南瓜节”“后生节”。

五、历史文献中的别称

《周礼》记载“中秋”一词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中秋为“不眠之夜”,明清文献则强化“团圆”主题。

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核心是“阖家团圆”,其别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崇拜、农耕丰收的重视,以及家族的传承。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定节假日,进一步巩固了其文化地位。

以上别称多源自文献记载与民俗实践,体现了中秋节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文化中的丰富形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