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管区工作中,基层实践是干部履职的核心。我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全年累计下村调研120余次,足迹覆盖辖区内所有自然村,重点走访脱贫监测户、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建立了“一户一策”帮扶台账。例如在村饮水安全改造项目中,通过实地勘测发现原设计方案未覆盖山区分散户,及时协调水利部门调整管线布局,新增入户支线8公里,惠及43户村民。
服务效能的提升需要创新方法。结合数字技术搭建“智慧管区”平台,整合民政、农业等6个部门数据,实现低保申请、产业补贴等12项业务线上办理。2024年通过该平台处理群众诉求362件,办结率达97%,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40%。正如学者王瑜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中指出的:“技术赋能是破解基层服务碎片化的关键路径”。
二、推动经济发展,激活乡村动能
项目类型 | 投资规模 | 带动就业 | 年产值 |
---|---|---|---|
特色农业园区 | 2600万元 | 150人 | 1200万元 |
冷链物流中心 | 1800万元 | 80人 | 800万元 |
乡村旅游综合体 | 3500万元 | 200人 | 待运营 |
产业发展注重多元融合。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8家,其中果蔬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65%,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订单农业。在工业项目招引中,建立“全周期服务”机制,从土地审批到用工培训提供“保姆式”服务,2024年新落户企业3家,新增税收320万元。
集体经济壮大方面,创新实施“资源变资产”改革。对闲置校舍、集体土地等资源进行资产确权,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2024年1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最高达58万元。这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经济改革路径》的研究结论高度契合。
三、完善民生保障,提升幸福指数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重点推进“三级联动”机制:
- 建立乡镇级社会救助核对中心,实现低保、特困等9类群体动态监测
- 村级设立民生服务专员,每周开展特殊群体入户走访
- 自然村组建志愿帮扶队,提供日间照料、代购代办等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危桥改造12座,新建污水处理站3座,实施道路“白改黑”工程28公里。特别在村地质灾害点搬迁工程中,创新采用“以房换房”补偿方案,提前3个月完成58户搬迁任务,该案例入选省级民生工程示范项目。
四、强化组织建设,锻造干部队伍
在干部能力培养方面,构建“三维提升”体系:
- 理论维度:每月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高校专家授课
- 实践维度: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选派12人到信访、征迁等岗位锻炼
- 作风维度:建立干部履职“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
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全年开展警示教育6次,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8项,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3起。通过“清风茶馆”“村民说事”等载体,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信访量同比下降42%。这种“制度+文化”的防腐模式,印证了中央纪委《基层权力监督机制创新研究》的理论成果。
本年度工作实践表明,乡镇干部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党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二是创新治理模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化服务体系。未来应重点探索“乡村CEO”培养机制,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管理人才,同时加强跨区域产业协作,破解同质化竞争困局。正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所指出的:“基层干部的能力转型是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