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总是闷热难耐,蝉鸣声像一把钝锯子,把空气割得支离破碎。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汗珠顺着脖颈滑落,浸湿了枕巾。这时,一双手轻轻推开房门,伴随着木地板“吱呀”的声响,奶奶举着那把褪色的竹编蒲扇,悄悄坐在了我的床边。
“热吧?奶奶给你扇扇。”她的声音轻得像夜风,蒲扇缓缓摇动,带起一阵清凉的风。我半眯着眼,借着月光打量她:花白的头发被汗水黏在额角,皱纹像沟壑般爬满脸颊,握着扇柄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和褐斑。她的动作很慢,仿佛每摇一下都要耗尽力气,但蒲扇始终没有停下。
那是我十岁的夏天。父母在外务工,奶奶独自照顾我。她的蒲扇像一条温柔的溪流,驱散了无数个燥热的夜晚。有一回,我半夜高烧不退,她背着我走了两里路去诊所。路上,我趴在她佝偻的背上,听见她急促的喘息声和蒲扇拍打蚊子的“啪啪”声。医生扎针时,她紧紧攥着我的手,蒲扇仍不忘在我腿边摇晃,仿佛连疼痛也能一并扇走。
后来我升了初中,搬去县城读书。临走前,奶奶把蒲扇塞进我的书包:“城里热,带着它。”可我却嫌它老旧,偷偷丢在了柜子角落。直到某个停电的晚自习,教室里闷得像蒸笼,我忽然想起那把蒲扇。回家后翻箱倒柜地找,却发现扇柄早已断裂,竹条散落一地——原来它早已被岁月磨蚀得不堪一击,就像奶奶的生命一样。
去年深冬,奶奶走了。整理遗物时,我在她枕头下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那把修补过的蒲扇。扇面上歪歪扭扭缝着几块蓝布,针脚粗糙却密实。姑姑红着眼说:“你奶奶总念叨,等夏天到了,再给你扇风……”
如今,每当我拧开电风扇,凉风呼啸而过时,总会想起那个摇着蒲扇的身影。那风没有机械的冷硬,却带着竹叶的清香和奶奶掌心的温度,轻轻漫过我的童年,漫过那些被爱浸润的夜晚。
写作解析
1. 细节刻画:通过蒲扇、皱纹、茧子等具象元素,将亲情融入生活场景,避免空洞抒情。
2. 情感递进:从夏夜扇风到生病守护,再到离别的遗憾,层层渲染亲情的厚重与绵长。
3. 象征手法:以蒲扇象征奶奶无私的爱,结尾用“电风扇”与“蒲扇”对比,突显亲情的不可替代。
4. 语言风格:多用比喻(如“蝉鸣像钝锯子”)和通感(如“竹叶的清香”),增强画面感与感染力。
参考素材拓展
以小见大:从一把蒲扇展开故事,避免泛泛而谈“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