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儿童诗与古典赋体作品分别代表了现代文学启蒙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两大维度。儿童诗以童趣语言和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与创造力,而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体,其铺陈扬厉的修辞手法和历史文化内涵则为中学生提供了理解古典美学的窗口。本文将从教学设计与文本分析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儿童诗两首》说课稿实现诗歌教育的多维目标,并梳理初中阶段涉及的赋体经典及其教学价值。
一、儿童诗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儿童诗教学需兼顾知识习得与情感浸润。以《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为例,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级:基础层聚焦字词理解与朗读技巧,如掌握“花苞”“柳絮”等意象词汇的运用;能力层强调想象重构,通过“牵着万缕阳光”“人影碎了”等诗句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动态画面;素养层则指向创作迁移,如设计“童年照片故事写作”活动,促使学生模仿诗歌结构表达个性化体验。
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梯度推进。例如《我想》的教学从“感知愿望”到“想象情境”再至“情感共鸣”,通过“阳光爬上膝盖”“与父母商量梦想”等细节讨论,实现从文本解读到价值引导的升华。这种设计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突破传统诗歌教学的扁平化倾向。
(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
儿童诗课堂应构建多元互动场景。采用“动画导入+音乐渲染”模式,如用《春天来了》动画激活学生感官体验,配合《我在贵州等你》民谣营造创作氛围,有效缩短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针对《童年的水墨画》组诗特点,可运用“图文互证法”,将“街头阅读”“江上戏水”等场景与水墨画作品对照,强化视觉化学习。
进阶教学中引入“比较鉴赏”策略。通过对比《我想》的押韵结构与《童年的水墨画》的散文化表达,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形式的多样性。此类对比不仅能深化文体认知,更为学生创作提供多维度参照,如网页49案例中“照片故事写作”即产生仿写与创新的双重效果。
二、初中赋体作品解析
(一)赋的文体特征
赋作为“半诗半文”的特殊文体,在初中教材中主要呈现三大特征:其一为铺陈叙事,如杜牧《阿房宫赋》通过“覆压三百余里”等空间描写展现秦宫盛况;其二为骈散结合,《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对仗与“哀吾生之须臾”的散句交替,形成独特韵律;其三为讽喻寄托,唐代律赋常于华丽辞藻中暗含劝诫,如《阿房宫赋》结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史论。
从文学史视角看,初中涉及的赋作涵盖汉赋至唐宋文赋的演变。以《子虚赋》为代表的汉大赋侧重“体国经野”的宏大叙事,而《阿房宫赋》则体现晚唐文赋“以论为体”的特点,其“赋中带议”的结构成为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的典型产物。
(二)教学重点突破
赋体教学需破解三大难点:首先需解决语言障碍,针对“鼎铛玉石”等活用现象,可采用词卡配对游戏强化记忆;其次需突破意象隔阂,通过3D建模还原阿房宫建筑群,帮助学生理解空间铺陈的文学效果;最终需实现文化传承,结合《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论断,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士人精神。
以《阿房宫赋》教学为例,可构建“四步品鉴法”:初读把握“建筑-美人-珍宝”的铺叙脉络;细读分析“明星荧荧”“烟斜雾横”的通感手法;深读探讨“戍卒叫函谷举”的历史隐喻;创读则延伸至当代“奢靡之戒”的现实意义。这种从形式到内涵的进阶解读,契合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文体类型 | 核心教学目标 | 典型教学方法 |
---|---|---|
儿童诗 | 想象力培养 情感表达训练 |
情境创设 仿写创作 |
赋体文学 | 古典修辞认知 文化内涵理解 |
文本细读 历史还原 |
三、教学融合与创新
(一)跨文体比较教学
将儿童诗的现代抒情与赋体古典叙事对照,可构建文学认知的立体框架。例如对比《我想》的个体经验抒发与《阿房宫赋》的集体历史叙述,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表达的时空差异性。此类比较既能强化文体特征认知,又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
(二)数字技术赋能
运用VR技术还原《上林赋》中的畋猎场景,或通过AI绘画生成“柳絮纷飞”的诗意图景,使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体验。这种技术介入不仅提升学习趣味性,更打通了古今审美经验的隔阂。
儿童诗与赋体教学共同构成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经纬网络。前者以童心童趣滋养文学灵性,后者以古典智慧厚植文化根基。未来教学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两种文体的互文解读模型?怎样设计跨时代文学主题的探究项目?这些方向的突破,将推动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层转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持续平衡传统继承与创新表达,使诗歌教育的清泉始终流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