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微写作+大作文”的组合模式,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化积淀与生活观察力。以下是具体题目及分析:
一、微写作(10分,任选一题)
1. 对“微信朋友圈点赞现象”的看法
要求:针对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阐明观点并论述理由。需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考查重点:对现代社交行为的反思能力,如虚拟互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数据化评价的利弊等。
2. “走进名人故乡”研学建议
要求:明确推荐某位名人的故乡作为研学目的地,重点陈述理由(如文化价值、教育资源等)。
考查重点:历史人文素养与逻辑表达能力。例如,可选择鲁迅(浙江绍兴)、李白(四川江油)等名人,结合其精神遗产与地域文化关联性展开。
3. 以“月的独白”为题创作诗歌或抒情文字
要求:以月亮的口吻表达情感,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考查重点:文学想象力与抒情能力。需结合月亮的象征意义(如思乡、永恒等),融入个性化视角。
二、大作文(50分,任选一题)
1. 议论文题目:历久弥新
材料提示:经典、思想、民族精神等事物在时间淬炼中焕发新活力。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可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经典与时代共鸣等角度切入。
例证方向:
文化传承:如《论语》的当代解读、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
科技创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如故宫文创)。
精神价值: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践。
2. 记叙文题目:打开
材料提示: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打开”带来新气象。
要求:通过具体故事展现“打开”的历程,注重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
创作方向:
个人成长:如克服社交恐惧、尝试新兴趣的经历。
科技创新:科学家突破思维定势的案例(如人工智能的跨界应用)。
文化交融: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与碰撞。
三、题目特点与命题趋势
1. 思辨性与开放性
微写作的“点赞”题和“研学建议”题均需考生结合现实问题展开分析,体现对生活现象的深度思考。
大作文“历久弥新”强调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呼应文化自信主题;“打开”则鼓励考生从个体经验出发,以小见大。
2. 文学性与实用性结合
“月的独白”要求诗歌或抒情文字创作,延续了北京卷对文学素养的重视。
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分设,兼顾理性思辨与感性表达能力的考查。
3. 贴近时代与个体体验
题目紧扣当代社会议题(如社交媒体、科技创新),同时关注个人成长的真实故事。
四、备考启示

积累文化素材:关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案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非遗创新)。
强化思辨训练: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如AI、网络社交)进行多角度分析。
注重细节描写:记叙文需通过场景、动作、心理等细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的演变,可参考网页中整理的1977-2023年题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