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

admin72025-03-29 15:53:20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以“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为教学主线,融合历史、文学与情感教育,通过多层次对话与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以下是其教学实录的核心环节与设计亮点:

一、导入:情境化互动,拉近距离

1. 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

窦老师以“猜猜我从哪里来”开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推理猜测她的身份和居住地,自然引出“圆明园”主题。学生提到“圆明园”后,窦老师带领学生书写课题并提问:“看到‘圆明园’三个字,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联想到“金碧辉煌的宫殿”“火烧圆明园”等画面,初步建立情感基调。

2. 情感铺垫与问题引导

窦老师展示圆明园废墟图片,提问:“为何这片废墟在风雨中伫立140多年?”引发学生对“毁灭”的思考,并强调“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

二、主题探究:从“辉煌”到“毁灭”的对比

1. 聚焦“不可估量的价值”

  • 园林艺术与建筑精华:通过“众星拱月”的布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宏伟与多元文化交融。窦老师利用雨果的文字描述“恍若月宫的建筑”,强化学生对艺术价值的理解。
  • 文物收藏与历史积淀:结合“上自先秦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书画”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作为“世界最大博物馆”的文化厚度,并通过具体数据(如458.9公顷的面积、万间教室的类比)增强感知。
  • 2. 对比“不可估量的毁灭”

  • 情感冲击:播放英法联军劫掠与焚烧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统统掠走”“任意毁坏”等动词,通过史料补充(如文物被运走的过程)深化对侵略者暴行的认知。
  • 语言重构:窦老师将课文中的“有……也有……”改写为“没有了……也没有了……”,通过句式转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辉煌”到“废墟”的落差,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 三、深度对话:历史反思与文化传承

    1. 批判性思考“毁灭的本质”

    窦老师提问:“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引导学生超越表象,思考文化、尊严与民族精神的丧失。学生结合雨果的评价“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讨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与文明破坏的双重性。

    2. 升华主题“走出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

  • 废墟前的写作活动:学生在圆明园残柱图片旁写下感悟,如“残柱是历史的警钟”“毁灭的是建筑,不灭的是民族的觉醒”,将情感升华为责任意识。
  • 联结现实意义: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过去的耻辱,更是未来的启示——文化需要守护,历史不容遗忘。”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树立文化自信。
  • 四、教学特色与设计亮点

    1. 主题式教学结构

    以“走近—走进—走出”为框架,将文本解读、历史资料、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从认知到反思的完整学习闭环。

    2. 语言与情感的共生

    通过反复诵读、句式转换、关键词聚焦(如“不可估量”“文化”),强化语言积累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目标。

    3. 跨学科资源整合

    引入雨果的文学评价、圆明园复原图与历史影像,拓展文本边界,构建多维度的历史语境。

    课堂实录节选

    窦老师: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有废墟。请对着这残柱,写下你的思考。

    学生甲:每一块石头都在哭泣,但哭泣之后是挺起的脊梁。

    学生乙:毁灭的是建筑,不灭的是我们守护文明的决心。

    教学评析

    窦桂梅的课堂以“文化”为内核,通过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的平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言学习。其设计不仅落实语文要素(如概括中心、品析语言),更通过历史情境的还原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