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思政大课观后感;奥运思政课有什么感想和感受

admin82025-03-29 15:53:20

奥运思政大课作为将奥林匹克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形式,通过讲述奥运健儿的奋斗故事和精神内核,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以下是结合多篇观后感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感想与感受分析:

一、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从历史到当代的接力

1. 体育承载民族复兴使命

从刘长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东京奥运会上杨倩、全红婵等“00后”摘金夺银,中国体育的发展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如网页64所述:“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奥运精神不仅是竞技场上的拼搏,更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缩影。

2. 精神力量的代际传递

老将马龙“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的宣言,以及残奥冠军茅经典“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信念,展现了不同代际运动员对奥运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在学业和生活中突破自我,正如网页17中一位学生所言:“奥运健儿的坚持与豁达,正是当代青年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

二、奥运榜样的力量:青春与热爱的双向奔赴

1. 拼搏精神与职业信仰

杨倩在射击训练中“一年打掉5万发”的坚持、巩立姣“日训练量达1吨”的毅力,揭示了成功背后的艰辛。网页48强调,这些故事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教材”,让青年明白“坚持”与“热爱”是通向卓越的必经之路。

2. 从个人梦想到家国情怀

奥运健儿如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上坦言“国家的荣誉超越个人”,李发彬、邓薇等冠军将个人成就与国家荣誉深度融合。这种家国同构的价值观,成为思政课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的生动案例。

三、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从课堂到社会的延伸

1. 案例教学与情感共鸣

奥运思政课通过运动员的真实故事(如肖若腾的坦然面对失利、廖秋云“超越极限”的突破),将抽象的“爱国”“拼搏”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案例,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网页76提到,教师们将奥运案例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2. 实践导向与全民参与

课程不仅关注竞技体育,更强调全民健身的意义。例如,孙一文、李发彬等运动员倡导“提升国民素质”,呼应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冬奥目标。网页57指出,思政课需结合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参观奥运场馆、参与志愿服务,深化知行合一。

四、青年责任与时代使命:从感动到行动

1. 反“躺平”思潮的启示

面对部分青年的“躺平”心态,奥运健儿的奋斗故事成为一剂强心针。网页17中李娇妙反思:“奥运精神教会我们不惧挑战、顶住压力,这正是我们欠缺的。”课程引导学生从“感动”转向“行动”,以实干回应“强国有我”的誓言。

2. 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

奥运健儿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表现(如全红婵的满分跳水、中国乒乓球队的团队协作),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网页47强调,这种自信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激励青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

奥运思政课的核心价值

奥运思政大课观后感;奥运思政课有什么感想和感受

奥运思政课不仅是一场精神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它通过“小故事”传递“大道理”,让青年深刻理解:

  • 爱国主义是根基:从许海峰到杨倩,为国争光的信念始终如一。
  • 奋斗是青春底色:无论是赛场还是人生,唯有拼搏才能突破极限。
  • 责任与担当是使命:青年需接过时代接力棒,在民族复兴中书写华章。
  • 正如网页47所述:“奥运精神映射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唯有将远大理想与实干精神结合,才能补足‘精神之钙’,成就无悔青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