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赵国使臣蔺相如智斗秦昭襄王、保全和氏璧的故事。以下是简要概括:
故事背景
赵国获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惠文王担心秦国欺诈,但迫于秦强赵弱的形势,最终派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
关键情节
1. 秦廷献璧
蔺相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得璧后只顾与群臣观赏,绝口不提城池交割。蔺相如谎称璧有瑕疵,借机取回宝玉,并怒斥秦王无信,威胁若强行夺璧便与玉同毁于柱。秦王被迫假意同意划城。
2. 智斗拖延
蔺相如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并设九宾大典以示诚意。秦王表面应允,实则暗藏强夺之心。蔺相如识破其计,暗中派人乔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3. 完璧归赵
五日后,蔺相如空手赴秦廷,直言璧已归赵,并斥责秦国历来背信弃义。秦王虽怒,但权衡利弊后放蔺相如回国。最终,秦国未割城,赵国亦未失璧。
人物形象
历史意义
该故事体现了“以弱胜强”的策略智慧,强调诚信与胆识的重要性,成语“完璧归赵”后被引申为“物归原主”。蔺相如的事迹也成为后世外交与危机处理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