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如“逶迤”“磅礴”“岷山”等),理解“暖”“寒”等关键词的深层含义。
了解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四联八句、对仗工整、押韵等)。
学习诗歌中“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象对比。
2.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感悟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诗句含义,分析“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情感。
2. 体会“暖”“寒”等字的象征意义(如“暖”暗示巧渡江的喜悦,“寒”突出飞夺泸定桥的悲壮)。
难点:
1. 艺术手法的赏析,如“腾细浪”“走泥丸”的夸张表达如何反衬红军的无畏形象。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长征的艰难与红军精神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3分钟)
多媒体展示: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或《长征组歌》选段,结合长征路线图讲解历史背景。
提问互动:“提到‘长征’,你会想到哪些词?”引导学生联想“艰险”“牺牲”“胜利”等关键词。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朗读指导:
划分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强调重音与韵脚(如“难”“闲”“丸”“寒”“颜”),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字词解析: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五岭逶迤”“铁索寒”等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精读品析(20分钟)
关键句分析: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引导学生对比“远征难”与“只等闲”的情感反差。
颔联与颈联:
通过对比“细浪”“泥丸”与“逶迤”“磅礴”,体会夸张手法对红军形象的烘托。
结合“巧渡江”“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故事,解析“暖”“寒”的象征意义。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展现胜利的喜悦,引导学生讨论“为何‘喜’?”。
4. 拓展升华(10分钟)
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诵或情景剧表演,模拟红军长征场景,深化情感体验。
主题讨论:“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是什么?”联系学生生活(如学习、运动比赛中的坚持)。
5. 作业与评价(2分钟)
创意作业:
改写诗歌为散文,或为诗句配插图。
收集长征故事,开展班级分享会。
四、教学亮点(一等奖教案特色)
1. 跨学科整合:结合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资源(如长征路线图、《长征组歌》选段),增强课堂感染力。
2. 深度学习策略:通过“字源分析”(如“崖”的象形演变)和“矛盾词探究”(如“寒”与“暖”),提升思维深度。
3. 情感共鸣设计:以“重走长征路”虚拟情境任务,让学生代入角色,体会红军的艰难与乐观。

五、引用资源
全国赛一等奖案例:林蓓蓓老师教学设计(分“诵读—明意—悟情”三阶段,结合多媒体与互动活动)。
名师教学建议:济南行知小学王艳凤校长的“对比阅读法”和“历史场景还原法”。
学生活动参考:清华大学“弘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武汉大学国际学生诵读活动。
如需完整教案或课件,可参考网页中标注的获奖案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