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admin92025-03-24 02:50:59

(综合多版本教案整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和儿子的坚强。
  • 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体会父子在灾难中的情感与信念。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亲情的力量,培养责任感与感恩之心。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分析父亲坚持挖掘38小时的关键语句(如时间推移、外貌描写)。

    2.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信念意义。

  • 难点
  • 1. 体会父爱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2. 理解儿子在绝境中的无私与信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情

    1. 视频/图片导入:播放洛杉矶大地震或汶川地震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地震的破坏性与生命的脆弱。

  • 提问:“如果你身处废墟,会如何求生?父母会如何行动?”
  • 2.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强调“震”字书写。

    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 初读课文

  • 任务:圈画关键数字(如“30万人”“38小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小结:用数字串联事件,如“30万人受灾→父亲挖掘38小时→救出儿子及同学”。
  • 2. 核心问题:文中评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找出关键词“了不起”。

    三、品读细节,感悟“了不起”

    (一)聚焦父亲:深挖细节,体会坚守

    1. 关键句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 动作与时间:“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 提问:为何不直接写“38小时”?通过时间递增感受漫长与艰辛。
  • 外貌描写:“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想象:父亲在挖掘中可能经历的危险与伤痛。
  • 2. 语言对比:分析父亲三次回答“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语气变化,体会其绝望→坚定→执着的心路历程。

    3. 信念支撑:反复出现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讨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如日常承诺与灾难中的坚守)。

    (二)聚焦儿子:分角色朗读,体会无私

    1. 语言描写: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感受儿子在绝境中的冷静与无私。

  • 提问:“为什么让同学先出去?”体会儿子的责任感与信任。
  • 2. 拓展想象:补白儿子在废墟下38小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信念的力量。

    四、升华主题,读写结合

    1. 情感升华

  • 对比思考:其他父母为何放弃?父亲为何坚持?理解“爱”与“责任”的深层含义。
  • 播放汶川地震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灾难中的亲情力量。
  • 2. 写作训练

  • 小练笔:以“父亲,我想对您说”或“阿曼达的颁奖词”为题,表达对人物的敬佩。
  •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 时间、外貌、语言 → 坚守信念

    儿子:等 → 语言、信任 → 无私坚强

    核心:不论……总…… →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1. 成功点:通过时间线、外貌描写等细节分析,学生能深入体会父爱的伟大;分角色朗读增强代入感。

    2. 改进点:可增加地震自救知识拓展,增强实用性;部分环节需控制时间,避免拖沓。

    参考来源:整合网页1、12、16、61、68等教学设计,结合读写结合与情感升华设计而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