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说明书(又称岗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是用于明确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工作条件等核心信息的规范性文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具。以下是其核心内容要求及编写规范:
一、岗位说明书的核心内容
1. 岗位基本信息

包括岗位名称、所属部门、直接上级、岗位等级、编制日期等基础信息,确保岗位在组织中的定位清晰。
示例:岗位名称“人力资源经理”,所属部门“人力资源部”,汇报对象“总经理”。
2. 岗位设置目的
用一句话概括岗位存在的价值,通常采用“为了……(目标),在……(条件)下,负责……(核心职责)”的格式。
示例:“为保障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落地,依据公司制度,统筹招聘、培训及绩效管理工作。”
3. 岗位职责描述
关键职责:按重要性排序,描述岗位日常及长期工作任务,需具体、可量化。例如“每月编制财务报表并提交管理层审核”。
次要职责:支持性工作内容,如“协助跨部门沟通协调”。
格式建议:使用“动词+内容+结果”结构,如“制定年度预算方案,控制成本误差率≤5%”。
4. 任职资格与能力要求
教育背景:学历及专业要求(如“本科及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
工作经验:相关岗位年限(如“5年以上团队管理经验”)。
技能与资质:技术能力(如“熟练使用Excel”)、证书要求(如“PMP认证优先”)。
核心能力: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需分等级描述(如“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工作环境与条件
描述工作地点、时间安排(如“弹性工作制”)、出差频率、物理环境(如“办公室/户外”)及潜在职业风险。
6. 绩效评估标准
明确关键业绩指标(KPI),如“年度招聘达成率≥95%”,以及行为标准(如“客户满意度评分≥4.5”)。
7. 岗位关系与发展路径
内部协作关系(如“与财务部协作预算编制”)。
职业晋升方向(如“可晋升至人力资源总监”)。
二、岗位说明书的内容要求
1. 明确性与具体性
避免模糊表述,职责需细化到可执行层面。例如,用“每月审核10份合同”替代“负责合同管理”。
2. 动态调整机制

定期更新内容以适应组织战略变化,修订需经部门负责人与人力资源部审批。
3. 语言规范与格式统一
使用标准动词(如“制定”“审核”“协调”),参照企业统一的《岗位职责动词规范表》。
采用表格或分栏格式,关键信息加粗或高亮,提升可读性。
4. 量化与可衡量
职责和绩效指标需量化(如“处理客户投诉响应时间≤24小时”),便于考核评估。
5. 合规性与全面性
符合劳动法规,涵盖岗位所需的法律、安全要求(如“遵守财务保密制度”)。
6. 分层分类原则
区分管理层与执行层职责,例如管理层侧重战略规划,执行层侧重操作细节。
三、常见误区与改进建议
误区1:职责泛化
错误示例:“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改进:明确临时任务的范围和频率。
误区2:忽视能力与绩效关联
错误示例:仅列出学历要求,未说明技能如何支撑绩效。改进:将能力标准与KPI对应。
误区3:格式混乱
错误示例:不同部门说明书格式差异大。改进:制定企业统一的模板。
四、参考工具与模板
标准化模板:可参考MBA智库、知乎等平台提供的多行业模板(如人力资源、销售、技术岗位)。
编写工具: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或Excel模板,实现动态维护。
通过规范岗位说明书,企业可提升招聘精准度、优化绩效管理,并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清晰路径。实际编写时需结合企业实际,避免照搬外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