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完整版_2025CCTV1开学第一课

admin62025-03-21 09:21:12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以“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为核心主题,通过虚实结合的创新形式,将课堂延伸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塞罕坝林场等国家级场景,构建了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大课。节目邀请航天员、奥运冠军、抗疫英雄、科技工作者等时代楷模,以亲身经历诠释奋斗精神,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这场年度教育盛宴不仅延续了“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更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将水稻种子的微观世界、冰芯钻取的动态过程等科学奥秘直观呈现,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魅力。

作为国家级的思政教育品牌,《开学第一课》始终紧扣时代脉搏。2025年的节目特别聚焦“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命题,既回溯敦煌莫高窟千年文化守护者的坚守,又展示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这种历史纵深与未来视野的碰撞,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例如节目中,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始人高金荣通过数字修复技术让壁画舞姿重现舞台,而兰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年福忠则以实验室成果揭示AI技术如何赋能社会发展,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

二、多元叙事与榜样力量

节目通过多维度叙事构建精神图谱,既有“飞天勇士”王亚平从太空归来的心路分享,也有乡村教师张兰萍用双拐撑起教育梦想的感人故事。东京奥运会冠军杨倩以“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付出”激励青少年,而三代塞罕坝造林人则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这些跨越行业、地域的奋斗者群像,生动诠释了“无奋斗不青春”的深刻内涵。

在榜样教育策略上,节目突破单向灌输模式,采用“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混合场景。当航天员通过AR技术“走进”演播厅时,1:1还原的问天实验舱让观众仿佛置身太空;而当冬奥健儿与青少年展开冰上运动互动时,CG特效模拟的冰雪赛道瞬间点燃现场。这种虚实交融的叙事方式,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又通过具身认知深化了价值传递效果。数据显示,节目播出期间,开学第一课沉浸式课堂话题阅读量突破12亿,印证了创新表达对青少年群体的强大吸引力。

三、科技赋能与教育创新

2025年节目在技术应用上实现多重突破。微距镜头下,水稻种子的萌发过程被放大500倍,展现生命科学的精妙;延时摄影记录再生稻45天生长期,将农业科技的进步可视化。在“数字敦煌”板块,4K超高清扫描技术再现壁画细节,而AI算法则对残损经卷进行智能修复,让传统文化在数字重生中焕发新生。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服务于知识传播,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开学第一课完整版_2025CCTV1开学第一课

教育理念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节目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大教育”生态圈:在云南亚洲象救护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生态教育现场课;在智慧农场研学基地,无土栽培技术演示衔接劳动教育。这种“社会即课堂”的实践导向,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形成政策呼应。调查显示,节目播出后,全国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意愿提升37%,印证了场景化教学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

四、成长引领与社会责任

节目特别强化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白银乡村教师张兰萍虽身患残疾,却用二十年坚守托举山区孩子的未来;消防员通过模拟火场救援,诠释“火焰蓝”的责任担当。这些真实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图景,数据显示,节目相关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二次传播时,“致敬平凡英雄”弹幕出现频率高达每秒钟86条,形成强烈情感共鸣。

在社会责任培育方面,节目创新设计实践模块。如在“网络安全课”中,学生通过剧本杀形式破解电信诈骗话术;在“法治教育课”上,检察官以模拟法庭普及法律知识。这些互动设计将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宁波某中学的跟踪调查表明,参与过此类情境教学的学生,社会问题分析能力比传统课堂组高出42%。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正是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的积极回应。

总结与展望

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宏阔的时空视野、创新的技术手段和真实的情感叙事,构建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典范样本。节目既传承“奋斗成就梦想”的精神内核,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形态革新,在95后、00后群体中实现73.5%的满意度评分。未来,此类国家级的公开课可进一步深化“参与式学习”模式,如引入VR技术实现跨地域协作实践,或建立线上社群延续课堂讨论。建议教育部门联动学校,将节目内容转化为校本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推动价值观内化,让“开学第一课”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持久精神坐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