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既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也是价值导向的载体。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向阳的研究中,校训被视为"核心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行为方式"的体现。这种凝练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需要通过"赋予意义"的过程,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厚德积学,励志敦行",不仅源自《周易》《礼记》等典籍,更通过"厚德"强调品德修养,"积学"指向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对师生精神世界的立体塑造。
这种精神内核的凝练需要遵循"校本性、个性化、哲学性"原则。山东大学在确定"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时,既考量了《孟子》中浩然正气的道德追求,又结合了现代大学追求卓越的学术理想。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校训既承载文化基因,又具有时代生命力。正如邯郸学院院长杨金廷所言,校训建设需要"汇聚师生智慧",既要体现历史积淀,更要服务未来发展。
校风:行为准则的实践导向
校风作为校训的具象化呈现,是学校日常运作中的行为准则。陕西师范大学将校风定义为"淳厚博雅,知行合一",其中"淳厚"指向为人处世的质朴本真,"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种规范既包含显性的制度约束,更蕴含隐性的文化熏陶。如中国矿业大学新校风"好学力行,求是创新",通过"好学"倡导终身学习态度,"力行"强化实践品格,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
校风的培育需要经历"过程性的文化活动"。邯郸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民主决策、风险排摸、警示教育"等十大机制,将"崇实求新"的校风渗透到管理各环节。这种系统性构建使得校风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路径。正如香港腾飞小学"信以为人,诚以待人"的校风,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使诚信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
校训与校风的互动关系
校训与校风构成精神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校训如树根,为校风提供养分;校风如枝叶,展现校训的生命力。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新校训"崇德尚学"与校风"求是创新"的配搭,既强调道德根基,又注重创新突破,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这种互动关系在山西师范大学"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设计中尤为明显,通过"道"与"书"的辩证,实现精神追求与学术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者的协同育人效应体现在"规范与激励"的双重维度。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的办学宗旨,通过"崇实求新"的校风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既规范师生行为,又激发创新活力。这种转化需要经历"思想与实践的互动"过程,如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学将"毅实新"校训分解为课程体系,通过"乐求真知,手习脑勤"的校风建设,实现理念落地的闭环。
当代教育语境下的挑战与创新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冲击下,校训校风建设面临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张力。部分学校陷入"文字堆砌"的误区,将校训异化为宣传标语,这亟需回归"公共理性"的建构原则。邯郸学院提出的"开拓创新大文章",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创新实践,使"民主和谐"的校风焕发新机。这种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如山东大学般,在保留"学无止境"内核的注入"为人类美好明天"的全球视野。
技术革命带来的教育变革要求校训校风建设更具包容性。普台中小学"敬慈和真"的校训,通过数字化平台转化为可视化行为图谱;"廉通学校"建设案例中,将廉洁文化融入在线课程体系,使"政风清明、教风清正"的价值观突破物理校园边界。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借助新技术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
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校训与校风作为学校的文化DNA,其生命力在于持续的价值创造。陕西师范大学"抱道不曲"的学风,通过代代学人的诠释获得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矿业大学将百年办学史凝练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矿大精神,在新时代注入"追求卓越"的创新元素。这种传承与创新,正如孙向阳强调的"过程性文化活动",需要不断进行文化诊断与改进。
未来的校训校风建设应走向"动态更新"模式。既要如山东大学般定期开展文化大讨论,也要建立"十大机制"式的制度保障。在实践路径上,可借鉴"廉通学校"案例,将廉洁教育与校风培育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建设范式。唯有让校训校风成为流动的精神长河,才能持续滋养教育沃土,培育出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