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引题(5分钟)
1. 提问互动:
2. 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10分钟)
1. 自主阅读:
| 人物 | 给予行为 | 被给予者 |
|||--|
| 保罗哥哥 | 送新车 | 保罗 |
| 小男孩 | 承诺送车 | 弟弟 |
| 保罗 | 邀请兜风 | 小男孩和弟弟 |
2. 复述故事:
(三)深入研读,品析人物(20分钟)
1. 对比分析保罗的两次误解:
2. 情感升华: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分钟)
1. 联系生活:
2. 阅读拓展:
3. 名言积累:
(五)作业设计
1. 实践任务:完成一件“给予”小事,记录感受。
2. 创意表达:改写课文为剧本,小组表演。
四、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哥哥 →(新车)→ 保罗
小男孩 →(承诺、关爱)→ 弟弟
保罗 →(帮助)→ 小男孩和弟弟
主题:给予比索取更快乐
五、教学反思
1. 成功点:通过对比和情境创设,学生能深入体会人物心理;拓展环节强化了情感迁移。
2. 改进点:需加强朗读指导,尤其是男孩语言中的坚定与温情;导入环节可更紧扣“给予”主题。
本设计融合了情境教学、对比阅读、生活实践等策略,注重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参考资料来自多个优质教案,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活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