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称由来
重阳节因《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或“重九”。古人认为“九九”象征吉祥长久,是祈福的重要日子。
2. 历史起源
源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祀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时祭天、祭祖,感谢自然与祖先的恩赐。东汉《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了相关仪式。
3. 文化演变
唐代将重阳定为正式节日,融合登高、赏菊等习俗。现代被赋予敬老内涵,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其定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传统活动(列举9项)
1. 登高祈福
古人认为登高可避灾驱邪,现代则成为健身与亲近自然的活动,如北京景山、江西滕王阁等地常见登高人群。
2. 赏菊饮菊花酒
菊花象征长寿,重阳赏菊、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尤以陶渊明“秋菊盈园”诗句为文化代表。
3. 佩戴茱萸
茱萸有驱虫祛湿之效,唐代已有插茱萸的记载,部分地区将其佩戴或制成香囊。
4.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九层糕象征“步步高升”,现代衍生出多种创意口味,如水果糕、咸蛋黄糕等。
5. 祭祖祈福
与清明、中元节并称传统祭祖节日,部分地区保留扫墓、供奉祭品的习俗。
6. 放纸鸢(风筝)
汉代起源,寓意放飞晦气,现代成为亲子活动,如福建等地仍流行重阳放风筝。
7. 晒秋
农村地区在重阳前后晾晒农作物,形成“晒秋”景观,如江西婺源的晒秋已成为旅游名片。
8. 敬老活动
现代重阳节以敬老为核心,如摆敬老宴、社区慰问、为老人制作手工艺品等。
9. 辞青宴饮
古人于重阳举办宴会辞别秋色,现代发展为家庭聚餐或朋友聚会,饮菊花酒、品时令美食。
文化意义
重阳节融合自然崇拜、祈福避灾与敬老孝亲,既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也通过现代创新(如线上分享、DIY活动)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