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卷类型 | 核心主题 | 题型特点 |
---|---|---|
全国甲卷 | “可为与有为” | 党史与时代精神结合 |
全国乙卷 | 理想追求的路径 | 古文材料与青年成长关联 |
新高考Ⅰ卷 | 体育之效与强弱辩证 | 毛泽东文章引发现实思辨 |
上海卷 | 时间沉淀与价值认知 | 开放式哲学命题 |
2021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出炉-2021年各地高考作文
2021年高考语文考试落下帷幕,全国8套作文题以鲜明的时代性和多元的思辨性引发热议。这些题目既呼应建党百年、青年担当等宏大叙事,又聚焦个体成长与价值选择,展现出命题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考量。
一、主题聚焦:时代与个体的交响
2021年作文命题最显著的特征是紧扣时代脉搏。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通过列举五四运动、革命烈士等历史符号,要求考生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定位青年责任。这种设计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写作素材,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理念。而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则通过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对比,引导考生在时代洪流中寻找个人坐标,有专家指出此类题目“需要将个体经历与国家命运相联结”。
命题并未忽视微观视角。新高考Ⅰ卷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切口,探讨“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畅认为,该题“从身体强弱延伸到精神自强,体现了由实到虚的思维跃迁”。这种“小切口、大纵深”的命题策略,既降低了审题难度,又为深度论述预留空间。
二、形式创新:多维度的表达空间
在题型设计上,2021年作文呈现三大突破。首先是材料类型的多元化:全国乙卷引用汉代扬雄的射箭比喻,将传统文化智慧与当代青年理想追求相结合;新高考Ⅱ卷采用漫画《描红》作为素材,通过“藏而不露”“中正平和”等书法术语,隐喻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考验学生跨媒介解读能力。
其次是文体要求的差异化。北京卷首次提供议论文与记叙文双选题,前者要求考生构建严密逻辑链条,后者强调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天津卷虽未限定文体,但“纪念日”主题天然适合夹叙夹议的散文体,这种设计“给予考生更大的创作自由度”。
三、能力导向:思辨与素养的双重提升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强调,今年作文重点考查“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浙江卷“得与失的三种认知”要求学生在终点论、起点论、过程论之间建立逻辑关系,这种三元思辨模式较传统的二元对立更具思维深度。而上海卷关于“时间沉淀与价值认知”的讨论,则涉及认识论范畴,需要运用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展开论证。
评分标准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发展等级评分强调“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允许考生在某一方面突出即可获得高分。例如全国甲卷满分作文《破茧》,通过敦煌壁画修复师的故事,将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巧妙融合,正是“个性化表达”的典范。
四、教学启示:备考策略的转型方向
针对命题趋势,未来作文教学需关注三个维度:其一,强化主题积累,建立“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个人成长”三位一体的素材库,如将抗疫精神与《论语》中的“士不可不弘毅”相结合;其二,训练思辨框架,掌握对比论证、归因分析等思维工具,专家建议“每周进行哲学命题微写作”;其三,提升表达精度,避免空泛议论,北京高考阅卷组特别指出“细节真实的个案比宏大叙事更易得高分”。
2021年高考作文犹如多棱镜,既折射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映照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当全国甲卷考生书写“有为”青春时,上海卷学子正在解构时间的哲学意义,这种多元共生的命题生态,恰恰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未来的备考者,或许更需在“时代命题与个人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文字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