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与北京综评“四个一”的实践融合与教育创新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双轨并行的背景下,北京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引领,创新性地将党建成果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四个一”活动体系。这一体系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象化落实,也是党建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教育实践,“四个一”不仅塑造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核心素养,更成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党员教师示范作用的试金石。
一、内涵解析:从党建要求到教育实践的转化
“四个一”活动发轫于北京市教委2014年启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一次天安门升旗仪式。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既呼应了“两学一做”中“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的核心要义,又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育人导向。
从制度设计层面看,“四个一”活动与《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形成有机衔接,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评价维度具体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例如在国家博物馆的课程实践中,学生需通过文物解读、主题研讨等方式深化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其参与过程与学习成果直接纳入综评系统。这种评价方式既规避了传统德育评价的空泛性,又实现了党建理论与学生成长需求的精准对接。
活动内容 | 对应目标 | 评价维度 |
---|---|---|
国家博物馆实践 | 增强文化自信 | 思想品德、艺术素养 |
首都博物馆研学 | 培育家国情怀 | 社会实践、学业成就 |
抗战纪念馆教育 | 强化历史担当 | 思想品德、身心健康 |
天安门升旗仪式 | 树立政治认同 | 思想品德、社会实践 |
二、机制创新:党组织引领下的教育生态重构
在实施层面,北京市建立了“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示范”的三级联动机制。市教委党委将“四个一”纳入年度党建考核指标,通过专项资金划拨、课程资源开发、安全保障协调等举措强化顶层设计。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学校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性地将“三会一课”与行前教育相结合,组织党员教师开发《博物馆课程指导手册》等教学资源,实现党建活动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如人大附中党委建立“双导师制”,每位党员教师既承担学科教学,又担任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将“做合格党员”的要求转化为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等22项具体工作标准。这种机制创新使得党建不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是具象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教育行为。
三、技术赋能:数字化时代的评价模式变革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北京市构建了“一云多端”的综评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活动数据的不可篡改性,运用AI算法对学生的参观轨迹、讨论记录等进行多维度分析,生成包含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指标的立体化评价报告。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更为“两学一做”成效提供了可视化验证——数据显示,参与“四个一”项目的学生党员发展对象数量较实施前增长37%,思想政治类社团活跃度提升52%。
在数据应用层面,北京市建立“党建-教育”双向反馈机制。教委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在天安门升旗仪式中担任护旗手的学生,其后续的志愿服务时长比普通学生平均高出68小时。这一发现促使党组织优化活动设计,增设“党员带团员”的实践岗位,既强化了党建带团建的效果,又提升了实践教育的示范效应。
四、成效与挑战:持续深化的改革路径
经过多年实践,“四个一”活动已形成显著成效。抽样调查显示,91.2%的受访学生能准确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升41个百分点;家长满意度调查中,87.6%的家长认为活动显著提升了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些数据印证了“两学一做”强调的“知行合一”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
但改革仍面临深层挑战: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郊区学校活动参与率低于城区23%;二是部分学校存在“重流程轻反思”倾向,活动后的主题研讨参与度不足60%。对此,专家建议建立“党员教师跨区帮扶机制”,并通过VR技术扩展红色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建议将反思性写作纳入综评必选项目,强化价值内化过程。
五、未来展望:党建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四个一”实践为党建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创新范式。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将高校“课程思政”经验向基础教育延伸;二是开发“数字党建博物馆”,运用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三是完善“党员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将社会实践指导能力纳入职称评审体系。
这些探索不仅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指示中强调的,要“把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北京的教育实践表明,当党建真正扎根于育人实践时,就能激发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