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高校书记的“开学第一课”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从南京大学的“家国情怀”到南方科技大学的“教育强国”,从天津商业大学的“强国使命”到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的“亚冬会精神”,这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不仅承载着时代命题,更凝结着书记们对青年学子成长路径的深邃思考。这些课程以宏阔的视野、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哲思,架起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之间的桥梁,成为新时代青年锚定人生坐标的重要指南。
一、立根铸魂:厚植理想信念
在南京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党委书记谭铁牛以校史为轴,通过解析“南大基因”的传承密码,将百廿名校的精神谱系与新时代使命有机衔接。他特别强调:“从程开甲院士隐姓埋名投身核武研发,到郑集教授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南大人的精神图谱里始终镌刻着‘与国同行’的印记。”这种将校史叙事融入国家叙事的教学策略,使抽象的理想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精神丰碑。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虹则创新性地提出“五观育人”理论,即通过“大局观、集体观、法治观、感恩观、修为观”的立体化建构,帮助青年学子在全球化语境下筑牢价值根基。她以校园大榕树为喻,形象阐释了“根系深扎方能枝繁叶茂”的成长哲理,这种将自然意象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思政教育的诗性智慧。
二、经世致用:对接国家战略
高校 | 课程主题 | 战略切入点 |
---|---|---|
中国药科大学 | 医药创新与人民健康 | 健康中国战略 |
长治学院 | 人工智能与数字素养 | 数字中国建设 |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 冰雪经济与产教融合 | 东北振兴战略 |
天津商业大学党委书记张亚在解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时,创造性提出“商科教育的三重使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经贸人才、培育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领袖、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这种将专业特色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使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育人路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单忠德校长通过讲述校友刘向雷教授突破航空发动机技术封锁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卡脖子”技术的攻关逻辑。这种以学科前沿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既强化了专业自信,又深化了科技报国的使命认知。
三、知行合一:锤炼实践品格
东南大学黄如院士在开学第一课中设置“未来之问”环节,引导学生围绕“东大智慧如何助力长江大保护”“信息科技怎样赋能乡村振兴”等现实课题开展项目制学习。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理论边界,构建起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生态。
庆阳中小学书记群体则创新开展“红色研学+科创实践”双轨教学,既组织学生重走红军长征路,又带领他们参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项目。这种将革命精神传承与当代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探索,为西部地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范式。
四、破界融合:启迪创新思维
长治学院党委书记曹景川在解析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时,提出“AI+人文”的跨界培养理念。他通过分析AlphaFold对蛋白质结构预测的革命性突破,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与边界”的哲学命题,这种将技术前沿与人文思考相融合的课程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黄宝印书记则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相结合,通过解析RCEP协定对全球经贸格局的重塑效应,帮助学生建立“双循环”战略认知。这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水融,展现了经管类院校的课程创新智慧。
从这些鲜活的书记开学第一课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三大转向:在价值引领上,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建构的转变;在内容供给上,完成从理论宣讲到问题探究的升级;在方法创新上,推动从课堂讲授到全域育人的突破。这些课程犹如精神火种,既照亮了青年学子的成才之路,更积蓄着民族复兴的澎湃动能。
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三个维度:一是构建书记开学第一课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涵盖思想深度、传播效度、实践转化度的多维指标;二是开发区域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思政教学案例的跨校流动;三是探索“书记—专业教师—行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唯有持续创新,方能让开学第一课真正成为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奠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