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参考版本来源:网页1、网页14、网页23)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直抒胸臆的诗歌创作手法,尝试仿写哲理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情境对话读、内心独白读等),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生活欺骗”的深层含义,探讨积极人生态度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逆境中保持希望的精神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哲理,体会“镇静”“向往未来”等人生态度的内涵。
难点:领悟“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辩证意义(如:苦难经历对成长的积极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列举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在经历1009次失败后仍坚持成功的例子,引出面对逆境的主题。
诗歌对比: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说明古今中外对挫折的共通态度。
2. 作者与背景介绍
普希金生平:俄国文学之父,因革命倾向被流放,创作此诗时身处人生低谷。
创作背景:本诗是普希金为邻居女孩题写的赠诗,以劝慰形式传递积极信念。
3. 朗读与感知

朗读指导:
节奏与情感:注意“不要悲伤”“相信吧”等句的劝慰语气,重读“永远向往”“瞬息”等关键词。
情境模拟:学生两两分组,一人倾诉“被生活欺骗”的经历,另一人以诗歌回应,模拟对话场景。
4. 文本分析与哲理探讨
核心问题:
“生活欺骗了你”指什么?
答案:人生中的挫折、不公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考试失利、友谊破裂等)。
为何要“镇静”而非“消极抱怨”?
答案:冷静应对是突破困境的前提,盲目急躁可能加剧问题。
如何理解“亲切的怀恋”?
答案:苦难经历终将成为成长的养分,教会我们珍惜与反思。
5. 拓展与创作
仿写练习:以《假如生活厚待了你》为题,反向创作哲理诗,强调顺境中需保持清醒(示例见网页30)。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享个人“被生活欺骗”的故事,其他同学用诗句或哲理语言给予鼓励。
6. 课堂总结
哲理归纳:人生是顺境与逆境的交织,积极心态是破局的关键。
情感升华:集体诵读全诗,结合背景音乐强化情感共鸣。
四、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主题:逆境中的积极人生
关键词:镇静、希望、怀恋
哲理:苦难是成长的阶梯
五、教学资源与延伸阅读
1. 推荐阅读:
普希金《致恰达耶夫》《自由颂》(网页10)。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网页23)。
2. 跨学科链接:结合心理学“抗逆力”理论,探讨诗歌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网页1、14、16、23、30、39、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