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发热的标准
根据不同测量部位,儿童发热的界定有所不同:
1. 腋温:≥37.5℃视为发热。其中:
37.5~38℃为低热;
38.1~38.9℃为中度发热;
≥39℃为高热。
2. 肛温:≥38℃为发热。
3. 口温:≥37.5℃为发热。
4. 耳温:≥38℃为发热。
二、低烧37.5℃的处理方法

当儿童腋温为37.5℃(低烧)时,需根据精神状态和伴随症状综合处理:
1. 观察与护理:
精神状态:若孩子精神良好、食欲正常,可暂不服用退烧药,优先观察。
物理降温:
减少衣物和被子厚度,避免过度包裹;
保持室内温度24~26℃,适当通风;
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酒精或冰水);
多喝温水或清淡液体(如米汤、稀释果汁)防止脱水。
2. 饮食与休息:
提供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避免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3. 何时就医:
低烧持续超过24~48小时或反复不退;
伴随呕吐、腹泻、皮疹、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异常症状;
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无论体温高低均需立即就医。
三、注意事项

退烧药使用:38.5℃以下通常无需用药,若孩子明显不适(如烦躁、哭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上)或布洛芬(6个月以上)。
避免误区:物理降温(如退热贴)仅辅助缓解不适,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切勿交替使用退烧药或自行使用抗生素。
低烧的核心处理原则是改善舒适度而非强行降温。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整体状态,结合科学护理和及时就医判断,避免过度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