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党史的宏大叙事中,每一场思政大课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通过参与“同上党史思政大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从南湖红船到新时代巨轮的奋斗历程,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更是一部蕴含智慧与力量的生动教材。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到抗疫斗争的众志成城,党的精神谱系始终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将结合课程内容,从多个维度剖析党史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创新
党史思政大课中,“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关键词贯穿始终。这些精神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南。例如,“红船精神”所体现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特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被赋予了“闯”与“创”的新内涵。课程中援引的“抗疫精神”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种从革命年代到和平时期的连续性,展现了精神谱系的动态演进。
从理论层面看,何畏教授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解读,揭示了精神传承与时代需求的内在关联。正如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与当前乡村振兴的“精准施策”形成历史呼应,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正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对比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特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党的理论创新逻辑。
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
党史学习绝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课程中展示的“西柏坡精神”教学案例,将“两个务必”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体现了历史经验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作用。数据显示,在参与实践教学的班级中,学生对党的制度建设认知度提升了37%,这种具象化的教育成效验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从方法论角度,思政课教师采用的“观、诵、唱、讲、绘、研”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的局限。例如在长征精神专题中,通过VR技术重现“飞夺泸定桥”场景,配合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的情感认同度提升了52%。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生动实践。
青年使命的时代诠释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不仅是边防战士的誓言,更应成为青年学子的价值追求。课程中展示的“00后”抗疫志愿者群体案例,证明了新时代青年完全能够担当大任。调查显示,参与社区服务的在校大学生中,83%表示“党的宗旨教育坚定了服务信念”。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凸显了党史教育的实践导向。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算法设计,开发出疫情防控预警系统;医学专业学生受白求恩精神感召,主动报名偏远地区医疗支援。这些案例印证了王焰新院士的观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青年的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实现了同频共振。
精神名称 | 历史时期 | 核心内涵 |
---|---|---|
红船精神 | 建党初期 |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
长征精神 | 革命战争 | 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斗争意志 |
抗疫精神 | 新时代 |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团结理念 |
教育模式的迭代升级
在数字化浪潮下,党史教育正在经历方法论的革新。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推出的“云上重走长征路”虚拟仿真项目,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历史事件结合,使学习参与度提升至91%。这种技术赋能的教学创新,不仅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评价体系的优化同样关键。广东财经大学建立的“三维度九指标”课程思政评价模型,将价值引领、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纳入考核体系。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型的班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测评优秀率比传统班级高出28个百分点。这种量化评估机制,为党史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展望
回望党史思政大课的学习历程,我们不仅重温了党的光辉岁月,更收获了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南。当前,95后、00后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呼唤更具创意的教育形式。建议从以下方向深化实践:一是构建“历史场景+现实问题”的双驱动教学模式;二是开发跨学科党史教育案例库,如将“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工程课程;三是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教学成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史教育既是必修课,更是终身课。唯有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奋斗动能,方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华章。
参考文献整合说明:
1. 党史精神内涵解析参考石家庄本地宝对“四史”教育的解读,并结合东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
2. 教学模式创新数据源自广东财经大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