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员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理论学习不足,政治站位不高
部分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浮于表面,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仅关注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
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理解不深刻,政治敏锐性不足,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不够坚定。
2. 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
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服务群众态度冷漠,缺乏主动解决群众困难的意识。
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中透明度不足,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导致群众信任度下降。
3. 担当精神不足,工作作风松散
存在“安于现状”“老好人思想”,回避矛盾,缺乏创新意识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工作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执行力不足,对上级决策部署打折扣或变通执行。
4. 纪律意识松懈,自我要求不严
生活纪律松散,存在享乐主义倾向,甚至参与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组织纪律意识薄弱,如不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
5. 理想信念弱化,党性修养不足

个别党员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缺乏系统学习,导致价值观多元化,对党的信仰产生动摇。
二、整改措施与改进方向
1. 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素养
系统性学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作为必修课,定期组织集中学习与专题研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创新教育形式: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党史诵读活动、警示教育等多元化方式深化认识,提升政治敏锐性。
2. 深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
践行群众路线:推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定期开展基层调研,倾听群众诉求,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
优化服务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杜绝推诿扯皮,确保群众事务“件件有落实”。
3. 强化责任担当,改进工作作风
激励担当作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党员在改革创新中敢闯敢试,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
严格考核问责:对不作为、慢作为现象严肃追责,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
4. 严明纪律规矩,增强自我约束
常态化监督:通过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财务审计等手段,规范权力运行,严查违规干预工程、收受礼金等行为。
严肃组织生活:规范“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辣味”,杜绝走过场。
5. 加强党性锤炼,树立模范形象
注重典型引领:挖掘基层党员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示范带动整体队伍素质提升。
个人修养提升:引导党员从小事做起,注重言行一致,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中体现党性修养。
三、长效机制与落实保障
制度保障: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将整改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形成“学习—实践—反馈”的闭环管理。
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确保基层党组织纯洁性和战斗力。
动态监督: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党员行为动态监测机制,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解决党员意识薄弱的问题,推动党员队伍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全面提升,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