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粽香里的端午节
开头: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奶奶总爱哼这首童谣,厨房里飘出的粽香,让我忍不住咽口水。
中间:
清晨,奶奶把碧绿的粽叶泡在水里,糯米像小珍珠一样晶莹。我学着她的样子,把粽叶卷成“小漏斗”,塞进糯米和红枣,可刚裹好,米粒却调皮地从叶缝里溜出来。奶奶笑着说:“要捏紧粽叶的角!”她用细绳把粽子扎成可爱的三角包。
煮粽子时,水咕嘟咕嘟响,香气钻进鼻子。爸爸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古人往江里丢粽子,不让鱼儿吃掉他的身体。我听得入了神,仿佛看到江面上龙舟竞渡,鼓声震天。
结尾:
剥开热腾腾的粽子,咬一口,甜糯的味道从舌尖暖到心里。这个节日,不仅有粽香,还有历史的温度。(参考网页1、5、30)
范文二: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
开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像一盏明灯挂在天上,照亮了家家户户的团圆饭桌。
中间:
妈妈早早准备了莲蓉月饼和柚子。傍晚,我们在阳台上摆满水果,奶奶说这叫“拜月娘”。我仰头望着月亮,问爸爸:“嫦娥真的住在那里吗?”爸爸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仿佛看见月宫里的玉兔正捣着仙药。
突然,表哥提议猜灯谜:“白天一起玩,夜间一起眠,到老不分散——打一物!”我抢着喊:“是影子!”大家笑着鼓掌,月光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结尾:
咬一口月饼,甜丝丝的馅儿化在嘴里。原来,中秋节的味道,就是家人团聚的幸福。(参考网页1、46、58)
范文三:红火火的春节
开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夜,我和爸爸贴春联,妈妈在厨房炖肉,香味勾得我直往锅里瞧。
中间:
年夜饭最热闹!桌上摆着红烧鱼、年糕和饺子。奶奶说,鱼象征“年年有余”,年糕代表“步步高升”。突然,窗外“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绽开,像金色的流星雨。我和妹妹捂着耳朵尖叫,又忍不住趴在窗边数烟花。
零点钟声敲响时,爷爷递给我一个大红包,叮嘱我“好好学习”。我偷偷许愿:希望每年都能这样团圆!
结尾:
春节的红色,是春联的红、鞭炮的红,更是全家人的笑脸映出的红。(参考网页1、58、74)
写作技巧
1. 选节日特色:结合具体习俗(如包粽子、赏月、贴春联),避免泛泛而谈。
2. 加入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嫦娥奔月、年兽传说,增加文化内涵(参考网页1、28)。
3. 描写感官体验:用“看到、闻到、听到、尝到”的细节让文字生动,如“粽叶的清香”“烟花的噼啪声”。
4. 情感表达:通过家人互动(如收红包、猜灯谜)传递温暖与团圆之情(参考网页6、30)。
节日传说速览
| 节日 | 传说故事 | 参考来源 |
|--|--|-|
| 春节 | 年兽怕红色、火光和响声 | 网页1、58 |
| 端午节 | 屈原投江,百姓投粽纪念 | 网页1、30 |
| 中秋节 | 嫦娥吞仙药飞向月宫 | 网页46、58 |
| 重阳节 | 桓景登高避瘟魔 | 网页19 |
通过具体场景、传说与情感的结合,三年级学生能写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童趣的节日作文。建议选择自己体验最深的节日,用“小故事+大文化”的方式展开(参考网页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