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将信投进邮筒后,蜷缩在过道里睡着了。梦里,他看见爷爷坐在暖炕上读信,泥鳅摇着尾巴蹭他的腿。可突然,一阵剧痛将他惊醒——老板的楦头重重砸在他的头上。“小畜生,竟敢偷用墨水!”老板揪着他的头发,将他拖到院子里毒打,皮带抽得他皮开肉绽,鲜血染红了单薄的衬衣。
凡卡再也无法忍受,深夜翻窗逃跑。寒风裹挟着雪花灌进他的衣领,他赤脚踩在莫斯科的冰面上,脚底裂开血口。三天后,他饿得昏倒在郊外,手里紧攥着从厨房偷来的半块发霉面包。恍惚间,他仿佛看到爷爷驾着马车赶来,可走近的却是醉醺醺的邮差。邮差嗤笑着将信扔到他脸上:“没地址的信,鬼才收得到!”
凡卡蜷缩在雪地里,体温逐渐流失。他梦见和爷爷砍圣诞树,泥鳅叼着松果蹦跳。风雪中,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嘴角却挂着微笑——他终于“回到”了乡下。次日清晨,路过的绅士踢了踢他的尸体,嘟囔着“晦气”,扬长而去。凡卡的眼睛仍望着天空,仿佛在质问这冰冷的世界。
凡卡读后感(450字)
《凡卡》是一把刺向沙皇黑暗统治的利刃。九岁的孤儿凡卡,在鞋匠铺承受着非人的折磨:毒打、饥饿、寒冷,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唯一的希望是给爷爷写信,却因地址缺失,让这封信成了永远无法抵达的呼救。
凡卡的悲剧是时代的缩影。在资本主义剥削下,穷人如草芥,儿童成为廉价劳动力。老板的楦头、老板娘的皮带,是阶级压迫的象征;而凡卡梦中“温暖的炕”与现实的“冰冷过道”,更是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契诃夫用细腻的笔触揭露社会疮疤:凡卡的信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对人性与尊严的呐喊。
反观今日,我们拥有凡卡梦寐以求的一切:温饱、教育、亲情。可许多人却抱怨课业繁重,嫌弃饭菜不合口味。凡卡为半块面包感恩,我们却在浪费粮食;他渴望读书,我们却将书本视为负担。这种对比令人痛心,也催人反思:幸福并非理所而是无数人抗争的成果。
《凡卡》启示我们,文字的力量在于唤醒良知。凡卡冻死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制度性暴力的必然。作为读者,我们不仅要为凡卡流泪,更应珍惜当下,以行动捍卫公平与正义,让“凡卡”的悲剧永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