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还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通过深入学习十二大精神,我深刻感受到其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并结合实际工作与学习,形成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定道路自信,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不仅是理论创新,更是对中国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回答。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强调从国情出发探索发展路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必须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例如,在基层工作中,既要借鉴先进经验,也要结合本地实际,避免生搬硬套,真正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小康”目标
十二大首次提出“小康”战略目标,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报告中强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围绕群众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社会治理,都应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出发点。例如,在医疗领域,需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正如某医务工作者提到的“聚焦患者就医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新时代工作者必须秉持的根本立场。
三、强化使命担当,锤炼过硬本领
十二大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凸显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作为基层干部或青年党员,必须坚持学习与实践并重。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发展观;需提升业务能力,如通过调研掌握企业需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述:“静心扎扎实实干工作,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唯有脚踏实地,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发扬斗争精神,迎接时代挑战
十二大召开时,中国正处于拨乱反正的关键期,大会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号召,展现了迎难而上的勇气。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例如,在科技创新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破解发展瓶颈。一位党员提到:“保持顽强斗争精神,在实践中进步”,这种精神正是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
五、筑牢信仰之基,永葆政治忠诚
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系统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强调党的建设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作为党员,必须坚定政治信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例如,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发声,抵御错误思潮;在反腐倡廉中严于律己,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唯有筑牢信仰根基,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
党的十二大精神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火炬,更是新时代接续奋斗的行动指南。它教会我们:发展必须立足国情,改革需要人民参与,进步离不开斗争与创新。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将以十二大精神为指引,立足岗位、服务大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