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针对《半截蜡烛》和闻一多诗歌《红烛》的两份说课稿设计,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结合要求中的优质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
一、《半截蜡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叙事性课文,以二战时期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保护情报的惊险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人物的机智勇敢与爱国精神。课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母子三人与德军周旋的场景,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概括能力,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把握仍需引导。教学中需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如“厄运”“摇曳”),概括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讨论,体会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深意。
3. 情感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爱国精神与智慧,培养危机应对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播放二战背景视频,提问“蜡烛在战争中的特殊作用”,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藏情报→德军搜查→三次周旋→化险为夷),绘制情节图。
3. 研读分析:
4. 情境模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语言张力。
5. 主题升华:讨论“为什么蜡烛是半截”“情报保护的意义”,联系爱国主义精神。
(六)作业设计
二、闻一多《红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红烛》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诗歌,以“红烛”为核心意象,通过对其燃烧过程的描摹,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与信仰的执着追求,以及甘愿奉献的爱国情怀。诗歌语言凝练,情感浓烈,体现了闻一多“三美理论”中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现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有一定认知,但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烛”的深层意蕴。教学中需通过对比阅读(如李商隐《无题》)、意象解构等方法深化理解。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与思维:赏析“红烛”意象的多重象征(赤诚、牺牲、抗争),梳理情感变化。
2. 审美与文化: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悟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
3. 价值观: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联系当代青年的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激趣:播放《七子之歌》,简介闻一多的爱国事迹,引出诗歌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划分诗歌结构(赞美红烛→燃烧的矛盾→奉献的坚定),感受节奏变化。
3. 意象解构:
4. 主题升华:结合五四运动背景,探讨“红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完成写作任务(如“我的青春誓言”)。
(六)作业设计
教学亮点与理论依据
1. 双线融合:
2. 学科核心素养:
3. 跨学科整合: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还能在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