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说课稿-红烛优秀说课稿

admin22025-05-19 08:10:02

以下是针对《半截蜡烛》和闻一多诗歌《红烛》的两份说课稿设计,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结合要求中的优质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

一、《半截蜡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叙事性课文,以二战时期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保护情报的惊险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人物的机智勇敢与爱国精神。课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母子三人与德军周旋的场景,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概括能力,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把握仍需引导。教学中需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如“厄运”“摇曳”),概括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讨论,体会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深意。

3. 情感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爱国精神与智慧,培养危机应对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体会其机智勇敢。
  • 难点:理解“半截蜡烛”的象征意义,感受情节的紧张与矛盾。
  •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播放二战背景视频,提问“蜡烛在战争中的特殊作用”,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藏情报→德军搜查→三次周旋→化险为夷),绘制情节图。

    3. 研读分析

  • 伯诺德夫人:分析“轻轻吹熄蜡烛”的细节,感受镇定与机智。
  • 杰克与杰奎琳:对比兄妹的不同策略(搬柴火、借灯上楼),讨论“娇声”“从容”等词的情感表达。
  • 4. 情境模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语言张力。

    5. 主题升华:讨论“为什么蜡烛是半截”“情报保护的意义”,联系爱国主义精神。

    (六)作业设计

    半截蜡烛说课稿-红烛优秀说课稿

  • 改写故事结局,想象德军离开后的场景;
  • 搜集二战中普通人抗争的真实故事,进行分享。
  • 二、闻一多《红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红烛》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诗歌,以“红烛”为核心意象,通过对其燃烧过程的描摹,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与信仰的执着追求,以及甘愿奉献的爱国情怀。诗歌语言凝练,情感浓烈,体现了闻一多“三美理论”中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现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有一定认知,但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烛”的深层意蕴。教学中需通过对比阅读(如李商隐《无题》)、意象解构等方法深化理解。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与思维:赏析“红烛”意象的多重象征(赤诚、牺牲、抗争),梳理情感变化。

    2. 审美与文化: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悟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

    3. 价值观: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联系当代青年的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烛色—烛光—烛泪—烛灰”的意象层次及情感递进。
  • 难点: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与自我牺牲的抉择。
  •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激趣:播放《七子之歌》,简介闻一多的爱国事迹,引出诗歌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划分诗歌结构(赞美红烛→燃烧的矛盾→奉献的坚定),感受节奏变化。

    3. 意象解构

  • 烛色:对比李商隐诗句,分析“红”的赤诚象征;
  • 烛光与烛泪:讨论“烧破世人的梦”的觉醒意义,理解“泪”的牺牲内涵;
  • 烛灰:联系“莫问收获”,感悟诗人对理想的无悔追求。
  • 4. 主题升华:结合五四运动背景,探讨“红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完成写作任务(如“我的青春誓言”)。

    (六)作业设计

  • 对比阅读《死水》,分析闻一多诗歌的意象特点;
  • 以“青春的价值”为题,创作一首短诗,运用象征手法。
  • 教学亮点与理论依据

    1. 双线融合

  • 《半截蜡烛》以“情节线+人物线”贯穿,通过情境创设提升代入感;
  • 《红烛》以“意象链”为抓手,层层递进解构情感。
  • 2. 学科核心素养

  • 语言建构(品读关键词句)、思维发展(分析象征意义)、文化传承(爱国主题)。
  • 3. 跨学科整合

  • 历史(二战背景)、美术(蜡烛意象绘画)、音乐(配乐朗诵)等。
  •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还能在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