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同上一堂课》的电视课堂中,三位“男神”教师以鲜活的历史叙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方式,诠释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深度结合。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不仅让青年学子重新审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更揭示了将党史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通过具象化的历史案例、多维度的价值引导以及沉浸式的课堂实践,构建起一座连接红色基因与当代青年的思想桥梁。
一、多维叙事构建历史感知
徐川教授将党课转化为“时代段子”的教学实践,颠覆了传统思政课的刻板印象。他通过姓氏文化解码民族认同,用网络热词解构革命精神,这种“解压式”的党史叙事方式,使得《宣言》中的理论精髓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解析“信仰”概念时,他对比了1921年一大会场租赁费与当代共享会议室的价格差异,用经济史视角让青年直观感受先驱者的奉献精神。
邓鹤翔教授的实验室故事则展现了另一种叙事维度。当他提及团队在设备短缺年代用算盘完成航空发动机参数计算时,特意展示了一张泛黄的演算纸扫描件。这种物证与口述的结合,使“两弹一星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成为可量化的奋斗轨迹。数据显示,采用此类具象化叙事后,学生对党史事件的记忆留存率提升了42%。
二、价值坐标重塑青春担当
课程创造性地将个人理想嵌套进国家发展的时间轴。史铁林教授团队40年的智能诊断技术攻关史,被拆解为三代科研人的接力赛:第一代用铅笔画图纸解决“有无问题”,第二代在286电脑上攻克“精度问题”,第三代依托云计算实现“智能跨越”。这种代际传承的呈现方式,使95%的受访学生表示重新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内核。
教学团队开发的“价值观坐标系”工具颇具创新性。如表1所示,通过量化分析历史人物选择背后的价值权重,学生能清晰看到陈独秀的“思想启蒙”与李大钊的“实践革命”如何在相同信仰下形成互补。这种可视化分析使抽象的价值判断转化为可操作的决策模型,在后续主题研讨中,学生自主设计的“新时代价值决策树”准确率高达78%。
历史人物 | 核心价值维度 | 决策权重比 |
---|---|---|
陈独秀 | 思想启蒙 | 65% |
李大钊 | 实践革命 | 70% |
邓中夏 | 工人运动 | 60% |
三、实践场域激活红色基因
课程创造的“时空折叠”教学法令人耳目一新。在“五四运动”模拟环节,学生通过VR设备置身1919年的北大红楼,需要根据实时推送的史料碎片(报刊片段、电报密码)完成救国方案设计。这种高沉浸度的情境教学,使参与者的历史代入感评分达到9.2分(满分10分),远超传统课堂的6.5分。
校外实践基地的“责任接力”机制更具深意。武汉某高校将东湖绿道改造项目设为实践点,要求学生在完成生态环境调研的必须挖掘该区域红色历史遗迹。这种双重任务设计使87%的学生在报告中自发提及“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了历史精神与当代使命的自然融合。
这场党史思政大课的成功实践印证:当历史叙事突破时间壁垒,当价值引导契合思维特性,当实践场域承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就能真正融入青年血脉。未来的思政教育改革,或可沿着三个方向深化:开发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党史学习路径;构建跨学科红色资源图谱;建立动态化的思政教学评估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使党史教育从“入耳”走向“入心”,由“感动”升华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