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心得体会、《新中国史》心得体会

admin12025-05-21 09:15:02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学习新中国史不仅是回溯过去的历程,更是理解当下、擘画未来的精神纽带。通过参与“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与研读《新中国史》,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史诗,感受到红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创新。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革命精神的致敬,也是对青年使命的叩问。

一、历史精神的传承

新中国史是一部由无数精神谱系织就的壮丽画卷。从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到脱贫攻坚的“愚公移山”,每一种精神都是时代坐标上闪亮的星辰。在思政大课中,陈望道蘸墨翻译《宣言》的故事令人动容——当真理之甘超越生理需求,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便在中国大地上燎原。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焕发活力:抗疫斗争中,全国346支医疗队逆行出征,用生命诠释“人民至上”;脱贫攻坚战场上,25.5万个驻村工作队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创造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奇迹。

这些精神遗产的传承需要创新载体。成都理工大学开发的“情景剧+红色场馆”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扮演革命志士的过程中触摸历史温度;上海理工大学打造的《智慧中国》课程,通过VR技术重现“两弹一星”研制场景,使抽象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奋斗图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正用科技与创意为其增添新的注脚。

二、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同上新中国史思政大课心得体会、《新中国史》心得体会

理论维度 实践案例 育人成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贵州毕节科技扶贫模式 培养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浙江“千万工程”建设 塑造生态文明理念

在《新中国史》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犹如车之两轮。脱贫攻坚战中的“六个精准”方略,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深圳特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动诠释。这种互动关系在思政教育中体现为“双螺旋”结构:既有理论课堂的系统讲授,又有乡村振兴调研的田野实践。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创新颇具启示:他们将DeepSeek人工智能发展纳入《概论》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势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电影《哪吒2》的文化现象,探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路径。这种教学策略使思政课从“说教场”变为“思辨场”,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理解理论的力量。

三、青年使命的担当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被赋予新的内涵。在参与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中,我带领团队调研发现:00后群体对“延安精神”的认知度较五年前提升37%,但将精神内核转化为行动力的转化率仅为62%。这提示我们,使命教育需要从认知层面向践行层面深化。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故事给予深刻启示:1.9万名赛会志愿者在零下20℃环境中坚守岗位,用青春热血诠释“强国有我”的誓言。这种担当需要思政教育提供持续动力:通过“青马工程”培养理论骨干,依托“挑战杯”竞赛孵化创新项目,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的育人闭环。正如李大钊所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青年的奋斗永远是时代进步的最强音。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1. 构建“数字思政”资源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红色资源确权与共享
  2. 开发“精神谱系测评模型”,量化评估思政教育成效
  3.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产业前沿问题转化为思政教学案例

回望来路,新中国史既是苦难辉煌的奋斗史诗,更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从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到科技强国的实验室,从抗疫一线的白衣执甲到乡村振兴的青年驻村,这部历史始终在续写新的篇章。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当好历史的学习者,更要成为历史的创造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洞察时代,用脚踏实地的“登山杖”攀登高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