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级元宵节古诗—小学元宵节的古诗30首

admin82025-03-26 03:35:32

以下是适合小学生学习的30首元宵节古诗整理,涵盖经典名作和适合儿童背诵的篇目,并标注了作者与出处信息:

一、经典元宵古诗(10首)

1. 《生查子·元夕》

  • 欧阳修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元宵夜灯火与人情之美)

    2.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典名句,意境深远)

    3. 《正月十五夜》

    13年级元宵节古诗—小学元宵节的古诗30首

  • 苏味道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代元宵盛景的生动写照)

    4. 《十五夜观灯》

  • 卢照邻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以星月比喻花灯,想象瑰丽)

    5. 《上元竹枝词》

  • 符曾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描写元宵制作的传统工艺)

    6. 《元夕无月》

  • 丘逢甲
  •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借月抒怀,表达思乡之情)

    7. 《京都元夕》

  • 元好问
  •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展现儿童嬉戏的节日画面)

    8. 《正月十五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

  • 李商隐
  •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以对比手法抒写对盛景的向往)

    9. 《蝶恋花·密州上元》

  • 苏轼
  •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融合南北元宵风俗的佳作)

    10. 《鹧鸪天·庆元宵》

  • 东方骏
  • “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语言通俗,适合儿童诵读)

    二、浅白易诵篇目(10首)

    1. 《元宵》

  • 唐寅
  •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对比手法突出节日要素)

    2. 《汴京元夕》

  • 李梦阳
  •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描绘歌舞与月色的和谐)

    3. 《元夕影永冰灯》

  • 唐顺之
  •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以冰灯为意象,画面清新)

    4. 《诗曰》

  • 姜白石
  •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再现市井热闹场景)

    5. 《元夕诗》

  • 施闰章
  •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南北节庆文化的交融)

    6. 《元宵煮浮圆子》

  • 周必大
  •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以汤圆象征团圆,主题鲜明)

    7. 《上元夜》

  • 崔液
  •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反问句式增强节日感染力)

    8. 《元夕无月》

  • 丘逢甲
  •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适合拓展地理与历史知识)

    9. 《折桂令·元宵》

  • 佚名
  •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语言简练,画面感强)

    10. 《庆元宵》

  • 东方骏
  • “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传递家国安康的祝福)

    三、补充推荐(10首)

    1. 《永遇乐·落日熔金》

  • 李清照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借景抒怀,情感细腻)

    2.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 贺铸
  •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对比昼夜景象)

    3. 《解语花·上元》

  • 周邦彦
  •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描写女子赏灯的风姿)

    4.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 姜夔
  •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适合高年级学生理解情感)

    5.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 苏轼
  •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夸张手法渲染欢乐氛围)

    6. 《踏莎行·元夕》

  • 毛滂
  •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以自然意象比喻节日热情)

    7. 《元夕二首》

  • 王守仁
  •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对比故乡与他乡的元宵)

    8. 《正月十五夜灯》

  • 张祜
  •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宫廷歌舞的华丽描写)

    9. 《元夜踏灯》

  • 董舜民
  •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适合拓展古代服饰与风俗)

    10. 《元宵月正圆》

  • 闽南歌谣
  •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民间歌谣,朗朗上口)

    学习建议:

    1. 分龄教学:低年级可选择《上元竹枝词》《庆元宵》等语言浅白的诗;高年级可学习《青玉案》《永遇乐》等情感丰富的词。

    2. 结合实践:背诵《上元竹枝词》时,可带领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元宵;学习《正月十五夜》则可用绘画表现“火树银花”场景。

    3. 文化拓展:通过丘逢甲、王守仁的诗引入台湾、贵州等地的元宵习俗,增强文化认知。

    更多完整诗作及注解可参考来源网页,如网页1收录40首精选古诗,网页20梳理了30首经典诗词的赏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