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借种树喻育人,揭示“在不确定中培养独立自主心”的哲理。文章以桃花心木的生长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如“枯萎”“汲水”“语重心长”等),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体会种树人做法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对比分析,理解种树人浇水无规律的用意。
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不确定中成长”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懂得在逆境中磨练意志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种树人话中的哲理,体会“借物喻人”手法。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对“不确定中成长”的见解。
第二课时教案
课时目标
1. 深入分析种树人的做法及作者的感悟。
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不确定中生活”的启示。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3分钟)
活动: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
种树人有哪些奇怪的做法?(浇水时间不定、水量不定)
作者最初对此有何疑惑?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引出本课重点。
2. 研读种树人的话(15分钟)
活动一:分角色朗读对话(种树人与“我”),勾画关键句。
重点句:“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树苗会一吹就倒。”
提问:为什么种树人强调“模仿老天下雨”?
活动二:对比分析“确定”与“不确定”环境对树的影响。
表格对比:
| 确定环境 | 不确定环境 |
|--|-|
| 依赖性强,根浅 | 独立自主,根深 |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对比,理解种树人的科学用心。
3. 感悟育人道理(20分钟)
活动一:品读作者感悟(第14自然段)。
提问:
1. 树的“不确定”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指什么?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情况属于“不确定”?
学生讨论:分享“不确定”经历(如考试失利、家庭变故等)。
活动二:拓展讨论——
问题:“如果父母为你安排好一切,你会成为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将文本与生活结合,深化对“独立自主”的理解。
4. 拓展与写作(10分钟)
小练笔:以“如果我是一棵桃花心木”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角度:对种树人说/对枯萎的同伴说/对未来成长的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内化文本哲理。
5. 总结与作业(2分钟)
总结:板书梳理树与人的类比关系(见板书设计)。
作业:
1. 背诵第14自然段。
2. 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人 → 树 → 人
浇水无规律 → 不确定环境 → 生活考验
↓ ↓ ↓
扎根找水源 → 独立自主 → 努力生长
(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直观呈现“树—人”类比,强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成功点:通过生活实例讨论,学生能主动联系自身,理解“不确定”的意义。
改进点: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需提供更具体的练笔支架(如句式模板)。
参考资料整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