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杜牧—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admin12025-07-14 22:05:02

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前后,传统习俗包括扫墓、踏青、插柳等。

2. 纷纷:形容春雨细密连绵,而非大雨倾盆,烘托出凄迷的氛围。

3. 欲断魂:指行人的愁苦情绪达到极致,仿佛灵魂与身体分离,形容极度哀伤或怅惘。

4. 借问:礼貌询问的用词,体现行人寻求慰藉的急切心情。

清明古诗杜牧—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5.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村庄,一说为安徽贵池的杏花村,后成为酒家的代称。

赏析

1. 情景交融的艺术

  • 前两句以“雨纷纷”与“欲断魂”结合,既写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又暗喻行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细雨与愁绪交织,形成凄美的意境。
  • 后两句通过“借问酒家”和“牧童遥指”的对话式留白,将读者引向想象空间:酒家的温暖与杏花村的诗意,化解了前文的哀伤,余韵悠长。
  • 2. 结构层次

  • 起承转合:首句点明时节(起),次句刻画人物心境(承),第三句转折寻求解脱(转),末句以画面收尾(合),结构严谨。
  • 留白之美:诗末未直接描写酒家,而是通过牧童的“遥指”激发联想,体现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 3. 语言特色

  • 全诗无生僻字或典故,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如“雨纷纷”“杏花村”等意象兼具画面感和象征性。
  • 音节和谐,朗朗上口,尤其“遥指杏花村”一句,以悠远之景收束全篇,余味绵长。
  • 创作背景

    此诗最早见于南宋《锦绣万花谷》,后被收录于《千家诗》。据《江南通志》记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访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可能指此地。诗中融合了清明节的民俗情感与个人羁旅之思,成为唐代节令诗的典范。

    延伸思考

  • 此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杏花村”成为酒文化的经典符号,衍生出多种艺术改编,如短剧、词曲等。
  • 诗中“雨纷纷”与“欲断魂”的对应关系,体现了自然气候与人类情感的深层共鸣,具有哲学意蕴。
  •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改编版本或历代评析,可参考相关文献。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