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乡下人家教案第二课时

admin92025-03-29 15:53:18

以下是《乡下人家》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综合多个优质教案资源整理而成,注重语言品读与情感体验,强调学生主体性探究: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品析:通过抓关键词句(如“探”“天高地阔”等),体会拟人、对比等手法在描写乡村独特美中的作用。

2. 情感体悟: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与独特韵味,激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 表达迁移: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作方法,尝试仿写片段。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想象画面、品读语言,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
  • 难点:理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等矛盾性表达的深意,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画面

    1. 音乐渲染: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学生闭眼想象乡村画面。

    2. 回顾旧知:填空式复述第一课时内容,引出中心句:

    > 乡下人家,不论________,不论________,都有一道________、________的风景。

    (答案: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独特、迷人)

    (二)聚焦语言,品读“独特美”

    任务1:屋前瓜架,别有风趣

    1. 对比朗读

  • 出示句子:“青红的瓜……可爱多了。”与城市“石狮子、旗杆”对比,体会“别有风趣的装饰”的生机感。
  • 讨论:为何瓜架比石狮子“可爱”?(自然生长 vs 人工雕琢)
  • 2. 仿写训练:用“或……或……”句式描述家乡的植物装饰。

    任务2:门前鲜花,朴素而华丽

    1. 矛盾探究

  • 问:“朴素”与“华丽”是否矛盾?结合图片(芍药、凤仙等),理解“朴素”指环境自然,“华丽”指花色艳丽。
  • 2. 角色代入:想象自己是花,用第一人称描述依时令开放的感受。

    任务3:雨后春笋,生机盎然

    1. 品析动词“探”

  • 换词比较(如“长”“钻”),体会拟人化的俏皮与生命力。
  • 2. 想象写话:笋芽探出头后会说些什么?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乡下人家教案第二课时

    任务4:鸡鸭觅食,自由和谐

    1. 表演读:模仿母鸡“率领小鸡”、雄鸡“大踏步”的姿态,感受拟人化的生动。

    2. 对比城市宠物:讨论乡村动物的“自由”与城市宠物的“约束”。

    (三)升华主题,感悟“和谐美”

    1. 画面联想:聚焦“天高地阔吃晚饭”场景,想象晚霞、微风、归鸟与人的互动,感受自然与生活的交融。

    2. 诗歌创编:用“______,______,都是乡下人家的好友”句式,仿写田园诗。

    3. 情感共鸣:齐读结尾段,结合作者陈醉云的游子身份,理解“独特迷人”中蕴含的乡愁。

    (四)拓展迁移,实践表达

    1. 仿写任务:选择家乡一处场景(如菜园、小溪),围绕“独特迷人”写片段,要求使用拟人或对比手法。

    2. 推荐阅读:拓展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体会诗歌中的乡村意象。

    四、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乡下人家教案第二课时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

    ┌───────────────┐

    │屋前瓜架:自然生机 │

    │门前鲜花:朴素而华丽 │

    │雨后春笋:拟人灵动 │

    │鸡鸭觅食:自由和谐 │

    │天高地阔:人与自然共生 │

    └───────────────┘

    (板书以简笔画勾勒瓜架、鲜花、竹笋等元素,突出关键词)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题:背诵喜欢的段落,摘抄拟人句。

    2. 实践题:观察家乡的某一处风景,用“围绕中心句”的方法写一段话。

    设计说明:本教案整合了多个资源中的活动设计,通过“想象画面—品读语言—迁移表达”的梯度教学,引导学生从“景”到“情”逐步深入,落实语文要素与审美素养的双重目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