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admin102025-03-29 15:53:1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塘、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两、就、哪”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对话,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动词的区别。
  • 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如“先、再、接着、最后”)复述变化过程。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 小组合作探究小蝌蚪的形体变化,完成图片排序和填空练习。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小蝌蚪主动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 了解青蛙是益虫,树立保护青蛙、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掌握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理解小蝌蚪形体变化的过程(长出后腿→前腿→尾巴变短→消失)。

  • 难点
  • 1. 体会“迎、追、游”等动词的用法及情感表达。

    2. 用顺序词完整描述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 谜语:“大脑袋,长尾巴,黑灰身子水中游。”引出课题,齐读《小蝌蚪找妈妈》。
  •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标自然段序号。
  • 教师范读,正音指导(如“捕、迎、龟”),重点区分“教(jiào)书”与“教(jiāo)学”。
  • 3.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二年级语文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 出示生字卡,重点指导“皮、肚、孩、跳”的笔顺及结构。
  • 例:“跳”的右半部分注意“兆”的写法。
  • 游戏巩固:生字组词接龙。
  • 4. 学习第一自然段,感知蝌蚪外形

  • 朗读第一段,用简笔画画出小蝌蚪的样子(大脑袋、黑灰色身子、长尾巴)。
  • 仿句练习:“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________的脑袋,________的身子,甩着________的尾巴。”
  • 第二课时:精读探究,理解成长过程

    1.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 回顾小蝌蚪的外形,提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遇到了谁?”
  • 2. 分角色朗读,分析对话

  • 第一次对话(鲤鱼)
  • 理解“迎上去”(动作演示:面对面主动接近)。
  • 指导朗读:小蝌蚪的礼貌询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与鲤鱼的回答。
  • 第二次对话(乌龟)
  • 对比“追上去”(动作演示:从后面赶上),分析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 讨论:为什么小蝌蚪会认错妈妈?
  • 3. 探究形体变化

    二年级语文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 小组合作:找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完成填空:
  • >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后来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变成青蛙。

  • 图片排序:将蝌蚪变化阶段的图片按顺序排列,复述过程。
  • 4. 总结升华,德育渗透

  • 播放青蛙捕虫视频,讨论青蛙的贡献,引导学生保护青蛙。
  • 第三课时:巩固拓展,实践运用

    1. 复述故事,角色表演

  • 学生分角色表演“找妈妈”情节,加入动作和表情(如甩尾巴、蹬腿跳)。
  • 2. 语言训练,拓展表达

  • 用“已经”造句(例:“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了。”)。
  • 续编故事:小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 3. 书写练习与作业

  • 听写重点词语(两、肚、孩、跳)。
  • 绘制蝌蚪变青蛙的连环画,并配上文字说明。
  •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问鲤鱼 → 追乌龟 → 游向青蛙

    变化:后腿 → 前腿 → 尾巴变短 → 尾巴消失

    青蛙:披绿衣、露白肚、鼓眼睛、宽嘴巴

    (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图片排序,学生能直观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
  • 需加强动词辨析(如“迎、追、游”)的实践练习,结合动作演示加深理解。
  • 德育环节可延伸至课外,组织“保护青蛙”宣传活动,增强实践性。
  • 参考来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