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观后感 大一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admin62025-03-29 15:53:20

当巴黎奥运会的圣火照亮竞技场,中国健儿以汗水与信念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篇章时,一场跨越赛场的思政教育正在亿万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作为大一新生,在观看《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奥运精神不仅是竞技体育的巅峰对决,更是当代青年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理念的生动对话。从杨倩的沉稳夺金到苏炳添的亚洲突破,从团队协作的接力奇迹到逆境翻盘的意志较量,这些鲜活的案例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素养与人生价值提供了具象化的注解。

一、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在女子10米气决赛中,杨倩戴着缀有小黄鸭的从容身影,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当她以251.8环打破奥运会纪录时,领奖台上那句“这枚金牌献给祖国”的宣言,正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的实践典范。正如课程大纲所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在奥运健儿身上表现为将个体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这种使命担当不仅体现在竞技场。肖若腾在体操全能赛中面对争议判罚时展现的体育风度,让全球观众看到中国青年“不以奖牌论英雄”的大国气度。这印证了南京师范大学安媛媛教授的研究:心理韧性教育应注重“逆境中的价值坚守”。当法治课程强调“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时,运动员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爱国,是在规则框架内追求卓越,以文明姿态展现民族自信。

二、奋斗精神与自我超越

同上一堂奥运思政大课观后感 大一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运动员案例奋斗历程思政教育映射
苏炳添(田径)9秒83打破亚洲纪录,科学训练突破人种论实践出真知、创新驱动发展
徐莉佳(帆船)先天听视力障碍下三战奥运生命价值在于主观能动性
全红婵(跳水)每天400次跳跃打磨“水花消失术”工匠精神与职业

这些奋斗故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形成强烈共鸣。课程强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奥运赛场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是这种精神的现代表达。特别是丘索维金娜41岁仍征战体操赛场的事例,完美诠释了教材中“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升华”的命题。当法治课程讲授“公民基本义务”时,运动员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对事业的忠诚本身就是最崇高的法治精神践行。

三、法治思维与规则意识

在混双乒乓球决赛中,许昕/刘诗雯严格遵守疫情下的“不得吹球”新规,即便这个习惯性动作曾伴随他们二十余年训练。这种对规则的敬畏,正是《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提升法治素养”要求的具象化表现。正如课程设计的“抗挫强质认知课程”所示,法治思维培养需要创设真实情境,而奥运赛场提供了绝佳的教学案例库。

更深层次看,东京奥运会新增的性别平等项目与我国民法典的人格权编形成呼应。当课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原则”时,奥运规则变革启示我们:法治建设需要像竞技体育规则那样,既保持稳定性又具备时代敏感性。这种认知突破,帮助大学生理解“静态法条与动态社会”的辩证关系。

四、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

从北京冬奥会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巴黎奥运的“塞纳河畔中国红”,开闭幕式的文化呈现与课程中“文化自信”章节形成互文。当张艺谋团队用现代科技演绎传统美学时,他们实践着教材强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种文化表达启示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既要像奥运健儿那样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又要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

更重要的是,奥运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当课程讲授“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时,中国乒乓球队“养狼计划”推动全球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案例,生动诠释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种超越竞技的国际主义精神,为法治教育中的“全球治理观”提供了实践注脚。

回望这场特殊的思政大课,奥运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了多维度的教育共振。从杨倩的爱国誓言到苏炳添的科学突破,从团队协作的集体智慧到规则敬畏的法治实践,每个案例都是鲜活的教材。未来教育实践中,建议建立“奥运精神案例库”与课程知识点映射体系,开发情境模拟教学模块,例如:

  1. 设计“虚拟奥运仲裁法庭”模拟法庭实训
  2. 创建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法治素养关联模型
  3. 开发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跨学科研究

当青春遇见奥运,当思政碰撞激情,这场跨越课堂与赛场的对话启示我们: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多这样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创新实践。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