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腊八粥写小练笔 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的小练笔

admin102025-03-14 00:32:19

开头仿写(总起式):

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背着书包的学生,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提到汤圆,谁不是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呢?白生生的糯米团子裹着黑芝麻馅儿,在糖水里浮沉,单是瞧那圆润的样儿,闻闻那桂花糖的甜香,就够叫人咽三口唾沫了,何况是一碗接一碗地盛着,小勺小勺往嘴里送呢!

主体仿写(分步骤描写):

仿照腊八粥写小练笔 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的小练笔

汤圆的制作不算复杂。先抓一把雪白的糯米粉,浇上温水揉成团,那面团软乎乎的,像婴儿的脸蛋。揪下一小块,掌心搓圆,拇指轻轻一按,压出个小窝,舀一勺乌黑油亮的芝麻糖馅儿填进去。手指灵巧地收口,再揉成光滑的圆球,活像白玉里藏了一颗黑珍珠。

煮汤圆时最有趣。水沸了,白团子们扑通扑通跳进锅里,起初沉在锅底,像一群害羞的胖娃娃。不一会儿,它们便打着转儿浮上来,你挤我,我挨你,仿佛在水中跳着圆舞曲。热气袅袅升起,糖香混着糯香,直往人鼻尖钻。捞一颗咬开,滚烫的芝麻馅儿“呼”地涌出来,烫得舌尖发麻,却又甜得舍不得松口。

结尾仿写(情感升华):

除夕夜的饭桌上,汤圆总是压轴登场。奶奶总说:“吃汤圆,团团圆圆!”一家人围坐,碗里的汤圆莹润如玉,咬一口,甜糯从舌尖暖到心底。窗外的烟花绽开,碗中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可那团圆的滋味,却清清楚楚印在了记忆里。

仿写技巧解析(结合《腊八粥》写法):

1. 结构模仿

  • 总起段落:用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物引出食物,如“小孩子、学生、老爷爷”对应原文的“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
  • 分步描写:从食材准备到烹饪过程,动词精准(如“揪、揉、舀、收口”),并加入拟声词(“扑通扑通”)增强画面感。
  • 2. 感官描写

  • 视觉:“白生生的糯米团子”“乌黑油亮的芝麻馅儿”突出色彩对比;
  • 嗅觉:“桂花糖的甜香”“糖香混着糯香”勾动食欲;
  • 味觉:“甜得舍不得松口”“烫得舌尖发麻”强化真实体验。
  • 3. 修辞手法

  • 拟人:“害羞的胖娃娃”“跳着圆舞曲”赋予汤圆童趣;
  • 比喻:“白玉里藏黑珍珠”形象化描写包馅过程。
  • 4. 情感融入

  • 通过“奶奶的话”“团圆的滋味”将食物与传统节日、亲情联结,深化主题。
  • 拓展练笔方向(可参考其他传统美食):

  • 糖葫芦:仿写山楂的酸甜、糖壳的脆响,如“红玛瑙串上琉璃衣,咬一口,糖渣簌簌落,酸得眯眼,甜得咧嘴”。
  • 饺子:描写擀皮、包馅、煎煮的过程,如“面皮在指尖飞旋,馅料裹着汁水,煎得金黄酥脆,咬开时热气腾腾”。
  • 臭豆腐:突出气味与口感的反差,“闻着冲鼻,入口酥脆,辣汁迸溅,越嚼越香”。
  • 仿写要点总结

  • 选材生活化:选择熟悉且富有情感的食物(如家乡小吃、节日美食);
  • 细节具体化:拆分制作步骤,用动词、拟声词增强动态感;
  • 情感真挚化:通过场景描写(如家庭聚餐)传递文化记忆与温情。
  •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