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用行动诠释信仰,用生命书写忠诚。《榜样4》通过张富清、黄文秀、李连成等九位员的事迹,展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这部专题片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更是一次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叩问——在物质与精神交织的今天,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在平凡中成就不凡?本文将从精神内核、实践路径、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剖析榜样力量的本质与时代意义。
一、初心如炬:信仰的力量
张富清老人的事迹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最纯粹的精神底色。他在永丰战役中三次担任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炸毁敌军碉堡,却在转业后主动选择鄂西最贫困的来凤县工作。这种从战斗英雄到基层建设者的身份转变,蕴含着深刻的价值选择:真正的信仰不是勋章上的光芒,而是融入血液的奉献基因。正如网页所述,他刻意尘封功勋60年,连儿女都不知父亲曾是“人民功臣”,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李连成的“吃亏哲学”则展现了另一种精神境界。作为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将自家价值200万元的纸厂无偿捐给集体,通过“群众先挑、干部后选”的方式分配宅基地。网页提到,他提出的“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演化成“吃小亏办小事,吃大亏办大事”的治理智慧。这种将个人利益让渡于集体发展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实践。
二、使命如山:奉献的担当
黄文秀用30岁的生命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放弃留京机会回到广西百色,带领百坭村实现88户418人脱贫。网页披露的细节令人动容:她手绘的《贫困户分布图》精确到每户致贫原因,为推销砂糖橘跑遍全国电商平台。这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选择,与当前部分年轻人热衷“躺平”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隋耀达的扶贫实践则展现了另一种奉献维度。作为海南省共村第一书记,他自筹资金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800元跃升至9600元。网页提到,这位“羊书记”甚至在查出颈动脉瘤后仍坚持驻村,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正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精神密码。
三、平凡如歌:价值的重塑
李萌的抽粪工生涯打破了社会对职业价值的传统认知。这位“80后”退伍女兵主动选择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工作,每天处理12吨粪便。网页描述她“在家连地都没扫过”,却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信念重新定义劳动尊严。这种在“不体面”岗位上创造社会价值的实践,为当代青年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启示。
唐真亚的“水上邮路”则诠释了基层服务的真谛。作为洪泽湖邮递员,他20年划行30万公里,在风浪中抢救落水群众8人,为渔民送去的不只是信件,更是致富信息与民生希望。正如网页所述,这种“把平凡做到极致”的精神,正是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得以打通的关键。
人物 | 核心事迹 | 精神内核 |
---|---|---|
张富清 | 深藏功名60年,扎根贫困山区 | 淡泊名利、绝对忠诚 |
黄文秀 | 扶贫路上献出生命 | 青春报国、使命必达 |
李萌 | 新时代环卫工作者 | 劳动尊严、价值重构 |
四、传承如流:榜样的启示
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印证了网页中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淬炼形成的”。张富清在战争年代的冲锋陷阵与和平时期的默默奉献,本质上都是对入党誓词的持续践行。这种知行合一的品格,正是当前主题教育强调的“守初心、担使命”的最佳注解。
对于新时代的启示,网页提出的观后感写作思路颇具参考价值:要将榜样精神转化为“联系实际”的行动。建议建立“榜样精神转化机制”,通过情境化教学、实践性体验等方式,让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场景中深化认知。例如借鉴隋耀达的产业扶贫模式,培养更多“带不走的工作队”。
《榜样4》展现的不仅是九个闪光的人生,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奉献与价值的时代启示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践行者。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榜样精神传播的有效路径,比如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或建立“榜样精神指数”评估体系,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进步动能。正如黄文秀在驻村日记中所写:“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这或许是对榜样精神最朴素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