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以“中国关键词”为核心,要求考生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向外国青年呈现真实的中国。这一命题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多元视角解读国家形象,成为当年教育界热议的焦点。
一、选题背景与核心立意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诞生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历史节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4.7%,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5万公里,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元。命题组专家王宁指出:“题目设计暗含从‘他者视角’建构国家形象的深层考量,要求考生突破单一叙事模式。”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命题解析》中强调,该题目实现了三重突破:打破传统议论文框架,要求多维度信息整合;强调现实关切与社会观察;倡导跨文化交流意识。这种设计呼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文化传播使者”目标,体现了高考改革对核心素养的重视。
二、社会变革与时代印记
关键词 | 社会影响维度 | 数据支撑 |
---|---|---|
共享单车 | 绿色出行革命 | 2017年用户规模达2.21亿 |
移动支付 | 数字经济转型 | 渗透率达77% |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分析,这些关键词构成“理解当代中国的解码器”。以高铁为例,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截至2017年已拥有全球83%的高铁线路,这种具象化成就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
三、文化符号与国际传播
命题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发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研究发现,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者的形象认知度达92%,但京剧在海外传播存在“表演形式认知度(65%)高于文化内涵理解度(28%)”的断层。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吴心伯指出:“考生需要把握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比如长城既象征古代军事智慧,也可关联‘一带一路’的当代合作理念。”这种思维训练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
四、多维视角下的教育启示
该作文题对语文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总结出三大教学转向:从“应试技巧”转向“现实关切”,从“模板写作”转向“个性表达”,从“单向输出”转向“对话意识”。这些转变与OECD发布的《教育2030学习框架》强调的“创造新价值”“调和矛盾困境”等能力高度契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的跟踪研究显示,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学校,学生社会问题分析能力提升37%,跨文化沟通意识增强29%。这些数据印证了高考命题改革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创新价值在于构建了多维度的国家形象认知框架。它要求青年学子既要立足本土经验,又要具备全球视野;既要传承文化基因,又要直面发展挑战。这种考核方式的变革,本质上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方法论的教育实践。未来命题可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科技等前沿议题,持续推动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