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作文题以“呈现中国关键词”为核心任务,要求考生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形成有机组合,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这道题目突破传统命题模式,通过多维度的关键词矩阵激发考生对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成为高考作文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其创新性不仅体现在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深化,更在于将国家叙事与个体表达巧妙融合,为考生搭建了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思辨平台。
一、命题特征解析
该命题采用“有限选择+无限组合”的开放结构,12个关键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大维度。如“一带一路”与“高铁”构成国家战略与技术实力的呼应,“京剧”与“广场舞”形成传统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对话。这种设计既规避了泛泛而谈的风险,又保留了思维延展空间,要求考生在看似碎片化的符号中构建逻辑链条。
题目中“形成有机关联”的隐性要求,实质是考察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的组合,需揭示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生活方式;“美丽乡村+空气污染”的对比,则要平衡生态治理与城乡发展矛盾。这种关联性建构突破了简单的现象罗列,引导考生建立现象背后的因果网络。
二、写作策略探究
优秀范文显示,成功的关键在于隐喻系统的搭建。如《丝路驼铃 驶向和平》以“驼铃-高铁”为时空坐标,将古代丝绸之路的人文交流与当代基建输出串联,形成“文明互鉴”的深层主题。这种写法既满足关键词关联要求,又赋予文章历史纵深感。
文体选择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议论文善用数据对比:我国高铁里程占全球60%,移动支付渗透率达86%,这些具象数字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记叙文则通过场景描写传递文化意蕴,如《吞吐人生,中华气魄》用饮食细节展现中国人“精美情礼”的生活哲学,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三、评分标准透视
评分维度 | 基础等级(40分) | 发展等级(20分) |
---|---|---|
内容要求 | 切题性、思想健康、论据充分 | 见解新颖、材料鲜活、逻辑严密 |
表达要求 |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文体明确 | 修辞精妙、句式灵活、个性鲜明 |
典型失分 | 关键词强行拼贴(-10分)、文化误读(-15分)、跨等给分限制 |
评分细则特别强调“不跨等记分”原则,即内容与表达等级需匹配。如某作文思想深刻但结构松散,发展等级最高只能评定为二等,这倒逼考生注重写作的整体性。
四、教学启示分析
该命题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三大转向:从单维抒情到多维思辨,从套路写作到问题解决,从文化复述到价值建构。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现象-本质-对策”的思维模型,例如解析“食品安全”时,既要承认监管漏洞,更要展现追溯体系建设进展。
写作训练应注重“概念群”建构能力。通过“京剧+广场舞=雅俗共赏”“长城+一带一路=文明传承”等组合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隐性关联的敏锐度。同时加强跨学科知识整合,如用经济学原理解读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创新。
五、未来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评估系统可深度解析关键词关联度,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技术量化逻辑严密性,为教学提供可视化反馈。比较研究不同地域考生对关键词的选择偏好,能揭示区域文化认知差异,例如内陆考生更关注“美丽乡村”,沿海考生侧重“移动支付”。
在文化传播层面,需探究如何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叙事”。建议建立高考作文国际比较数据库,分析中外青年对中国符号的认知差异,为跨文化写作教学提供实证支撑。
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的成功,在于其构建了多元文化符号的对话场域,既考验考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又检测其价值判断水平。这道题目启示我们,未来作文教学应强化三大能力:符号解码能力——透过现象把握文化本质;关系建构能力——在差异中寻求逻辑统一;价值输出能力——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经验。只有将文化自信深植于思辨训练,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