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题目、2017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admin102025-04-09 14:10:03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以其多元化的命题思路和贴近时代的主题设计,成为教育界和公众热议的焦点。从全国卷到地方自主命题,作文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与文化传承的脉络。这些题目通过关键词选择、名句组合、情景想象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文化自信、科技创新以及个体成长,展现出高考作为人才选拔机制的价值导向功能。

一、命题思路:国家战略与文化传承

2017年全国卷I以“中国关键词”为核心,要求考生从12个词汇中选择两三个呈现中国形象。这一命题巧妙结合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如“高铁”“移动支付”等词汇直接映射中国科技创新成果,而“京剧”“长城”则呼应传统文化传承。专家解析指出,此类设计“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既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洞,又赋予考生个性化表达空间。

全国卷II通过六句跨越千年的名句组合,构建了文化自信的立体框架。从《周易》的“自强不息”到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命题者将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熔于一炉。沈阳新东方教师黄金雪分析认为,这种设计“考察学生对哲理诗句的理解深度与创新性关联能力”,例如将李清照的“自是花中第一流”与鲁迅的“敢于正视”结合,可探讨自信与批判精神的辩证关系。

二、题目解析:多维视角下的写作实践

试卷类型 题目核心 写作要点
全国卷I 中国关键词组合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如“京剧+广场舞”的雅俗共生
北京卷 说纽带/共和国拍照 议论文需论证纽带的社会整合功能,记叙文需具象化民族复兴图景
江苏卷 车的象征意义 从交通工具演变透视人情冷暖与时代变迁

以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例,题目要求学生在2049年时空坐标下展开想象。教育专家指出,这“既考查记叙文的情景构建能力,又暗含对‘四个自信’的价值引导”。优秀作文往往采用“以小见大”策略,如描绘智能机器人参与故宫修缮的微观场景,折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宏观主题。

三、写作技巧:破题路径与思维训练

针对全国卷I的关键词组合,考生需把握“有机关联”的核心要求。例如选择“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可构建“生态治理”的论述框架,引用魏源“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强调治理视野。而“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的组合,则可从创新经济模式切入,呼应“五大发展理念”。

在名句引用方面,全国卷II的满分作文《扫除腻粉呈风骨》示范了深度化用技巧。作者将李清照咏桂花的诗句与鲁迅语录结合,批判“重外在修饰轻内在修为”的社会现象,最终落脚于“实力证明不凡气质”的成长主题。这种写作路径要求考生突破字面释义,挖掘名句的当代价值。

四、社会影响:教育导向与价值重塑

2017年作文题引发的社会讨论远超学科范畴。全国卷III以“我看高考”为题,直接呼应恢复高考40周年历史节点,促使公众反思教育公平与人才选拔机制改革。而山东卷“回头却不是从前”的哲学命题,则在社交媒体引发关于“怀旧与前行”的广泛探讨。

从教育评价角度看,这些题目推动语文教学从“模板化写作”向“思辨能力培养”转型。如北京卷要求“说纽带”必须呈现严密逻辑链条,浙江卷“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辩证关系考查,都倒逼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网络。教育学者建议,未来命题可增加“科技”“全球治理”等前沿议题,进一步强化核心素养导向。

综观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其成功之处在于将个人体验与国家叙事、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融合。这些题目不仅测评语言能力,更成为观察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窗口。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所言,优秀作文应“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这一命题理念将持续影响未来教育实践,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及来源

  • 中国教育在线:全国卷I、II命题解析
  • 百度百家号:北京卷题目及写作要求
  • 新浪新闻:各省作文题目汇总
  • 搜狐教育:全国卷专家解析
  • 中国教育网:北京卷评析
  • 高考网:满分作文范例
  • 无忧考网:全国卷II解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